1 / 5
文档名称:

[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6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论王阳明良知说的现实意义] 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

  [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是她的致良知说。良知说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含有广泛性,提出“人人能够为圣人” 的主张;良知还含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良知还含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即使,她的思想体系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主观性的色彩,但她的良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仍含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良知 普遍性 内在性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她的“良知说”著称于世。“良知说”不但在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含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良知说的特征
  “良知”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在孟子那里便是指人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意识。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和自己的心学相结合,把它进行理论的提炼和发挥。她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将良知和心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路径。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力于主体自我道德重建,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到完美无缺、尽美尽善的地步。这一看法的提出,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最终确立。她的致良知就是要求大家除尽利欲,恢复先天所含有的良好道德情感,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封建道德的要求。这现有以往道德家和儒家的影响,又有她自己所独特的发明。
  
  王阳明认为,道德主体含有普遍性。因此,她否定了以往思想家在道德主体建设的狭隘性,在她以前的主流儒家学者一直认为,圣贤之士只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全部为平庸之辈。孔子甚至认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教肓的权利受到限制,因此能有机会成圣为贤的就唯有那些上层社会的子弟。这么,就把成圣为贤的主体限制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阳明则看到了传统道德建设的不足,提出了“人人可为圣人”的主张。王阳明的道德实践主体是广泛的,不但士大夫、知识分子能够做到,就是通常平民白姓也能做到。王阳明“人人全部可为圣人”的思想,扩大了良知的道德实践范围,让每一个人全部有机会成为尧舜,只要肯去“格物”,就能达成“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先验的认识主体,含有内在性。她所谓的良知,不是直接于每个人的闻见之知,一样,也不是于每个人直接的生活实践,而是先于经验的认识主体,于人的内心世界。她说:“良知不由见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是不滞于见闻,而亦不杂于见闻”。她认为,良知是不待学和虑的先验的认识。而闻见之知则依靠于良知而存在,是良知的作用和表现。良知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认识的过程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作为认识的对象,亦是心的产物,因此认识便是以吾心之良知去认识吾心之事事物物。经过认识“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达成“合心和理而为一”。
  王阳明的良知说在本体上含有的内在性,在说明本体的内在性时,她说,“心外之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学”。王阳明心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把我心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