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紫砂陶
主讲人:陆璐
J电信0901
3091155009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器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传至今。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掘出一处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使考古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得以互相印证。至于紫砂器具由何人所创,现已无从考证。
紫砂壶的完整工艺体系形成于明代。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创始篇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个不知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造而成。
。
宜兴紫砂陶生产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是我国独特的陶瓷
工艺品。素以制作技艺精湛,造型丰富多彩,色泽古雅淳朴
而著称于世。早在1926年就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984年紫砂精品荣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在国内,也
曾数次获得国家和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紫砂陶的设计、制
作依靠天然原料的特性,采用泥片镶接手工成型手法,造型
浑厚,饱满又朴质,加上本身所具有的装饰性,及形体的变
化和仿自然物体形象所采用堆、雕、捏、塑和镶嵌金银丝等
装饰,达到美的意境,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紫砂陶器主
要有壶、瓶、盆、鼎、餐具、文具、雕塑和其他陈设工艺
品,品种2千余个。其间而以紫砂壶最具特色。紫砂壶造型
美观大方,色泽淳朴,古色古香,不仅有卓越的工艺水平,
而且有独特的实用功。
用紫砂壶泡茶不走味,盛暑越宿不易馊,使用时间越,器身色泽越发光润,泡出的茶也更为醇郁芳香,“首世间茶具此为”这是人们对它的高度评价。  紫砂花盆清丽雅致,栽花置景具有朴质浑厚的韵味,紫砂盆有瓷器彩绘般的华丽雕刻装饰,又有似瓦盆那样的吸水透气性能,因而用紫砂盆养花植木有助于根须生长,有“不烂根、易生发、花时长、落叶迟”之优点,以其布置厅堂、居令人心怡神宁。  紫砂雕塑,陈设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紫砂陶刻装饰集文学、书画、诗歌、金石、 篆刻于一体,以刀代笔,有传统的镌刻模印浮雕、印花等手法,画面构思新颖,题材广泛,清雅潇洒,别具一格。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它和景德镇、龙泉窑的瓷土同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但含铁、硅量较高。从颜色上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可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呈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呈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利用这些陶土烧制出的器皿就是紫砂器。
紫砂的特点
第一、紫砂陶是用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泡茶色香味皆佳。
第二、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便于洗涤。
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第五、紫砂陶质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烧茶,壶也不易爆裂。
供春简介
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大师都争相仿制。供春壶已经名满天下,当时宜兴的紫砂壶从粗糙的手工艺品发展到工艺美术创作,应该归为供春,历代的文献也是这样的记载,历来宜兴的紫砂名家高手,仿制供春壶的人很多的,我们从各个博物馆可以看到,明代的黄玉麟、江案清,还有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等,都对供春壶做过研究,做过仿制。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供春作为书僮随进士吴颐山来到金山寺伺读,闲暇时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他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参照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做出了“指螺纹隐起可按”的供春壶。
供春壶造型古朴精工。温雅天然,质纯薄坚实。负有盛名。供春之壶,胜于金玉。周澍《台阳百咏》:“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传世的供春壶极少。1928年,储南强在苏州搜集到一把供春壶,壶把的款识“供春”二字,缺盖,后由裴石民配做。供春壶以银杏树瘿作壶身花纹,造型别致,紫砂色。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供春树瘿壶
现藏于北京历史博
物馆
供春六瓣圆囊壶
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壶身分六浅瓣配以壶盖,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