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
余伟成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92
摘要:本文介绍了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检修工作流程、状态检修应遵循原则、以及状态检修的主要收获和当前开展状态检修面临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
1 引言
设备检修对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生产经验以及对大量设备事故、缺陷规律的统计分析,电力企业建立并一直沿用定期检修和事后检修相结合的检修模式。定期检修在多年的实践中有效的减少了设备的突发事故,保证了设备的良好运行。但这种检修模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一刀切”式的检修模式,没有考虑设备的实际状况,存在“小病大治,无病也治”的盲目现象。随着近年来电网规模迅速发展,电网设备数量急剧增加,定期检修工作量剧增,检修人员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怎样合理安排电力设备的检修,节省检修费用、降低检修成本,同时保证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对系统运行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传感技术、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糊集理论等综合智能系统在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中应用,使基于设备状态监测和先进诊断技术的状态检修研究得到发展,成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目标是增强设备检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设备可用率、供电可靠率及企业综合效益。本文主要介绍输变电设备的检修模式的发展历史及状态检修发展概况。
2 检修模式的发展历史
检修模式的发展历经两个阶段:事后检修和预防性检修。
(BM,break maintenance)
事后检修也称故障检修(CM,corrective maintenance),是最早的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显然,这种检修模式需付出很大的代价和维修费用,并且耽误生产运行。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检修模式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到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开始推行预防性检修(PM,prevention maintenance)。预防性检修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据检修的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主要为以下3种检修方式。
定期检修(TBM,time based maintenance)
定期检修也称计划检修(SM,schedule maintenance)。这种检修是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或累计了一定的操作次数后安排一次定期的检修计划。当设备数量较少且设备质量水平较一致时,这种检修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设备越来越多,如果继续定期的安排检修计划,人力和物力的不足就逐渐体现出来。而设备制造质量的不同和运行条件的差异,也可能造成设备本身的故障发生概率不尽相同。如果仍按照固定周期对设备进行固定规模的维护或检修,对设备不可避免产生
“过剩维修”,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对某些设备则有可能造成失修,因为有些早期的故障隐患往往可以通过提早的安排检修消除,避免故障的发生。
(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状态检修也称预知性维修(PDM,predictive diagnostic maintenance)。这种检修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