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10/25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舟山海洋文化历史评述
发布时间:2011-10-13 信息来源:《舟山社会科学》作者:盛观熙
一、舟山出土与发现

解放以来,我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舟山地区的白泉十字路、大衢孙家山、马岙唐家墩等地发掘出的大量兽骨、贝壳、石斧、石犁等打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制器皿研究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许多原始先民在舟山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活、栖息、繁衍,而6000年前的舟山,则早已进入了农耕渔捕时代。

1985年5月,定海城区蓬莱新村出土春秋时期炭化稻谷,其谷粒形状大小与现代水稻基本相同,尚留有清晰的谷芒,遗留物分为粳、籼二种。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昌国县富都乡当时已大面积种植水稻,因此,农业经济应该是当时舟山地区的一个主要产业支柱。在定海区马岙镇唐家墩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曾经从出土的陶片中发现已经炭化的稻谷。著名考古学专家、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曾亲临该地考察后,在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日本的水稻栽培技术是从中国江南地区舟山传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在日本考古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以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福永光司为团长、天理大学教授金关恕为副团长的“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江南学术调查团”曾多次来舟山马岙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果称:“日本弥生时期的稻作文化和(舟山)马岙关系密切,是中国大陆经这里传人日本”。

大量出土器物雄辩地证明,舟山具有良渚文化和河姆渡第一、二期文化的特征,舟山的先民源渊于吴越,与杭嘉湖平原的马家浜文化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从而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具有极其鲜明海岛特色的稻作渔捞文化。

1975年,在定海区白泉十字路口出土新石器时期的条形石锛、泥质红陶鸟形盏、多角沿釜、牛鼻形器耳、猪鼻形支座、圆锥形和牛舌形鼎足、圆形镂空豆等大批富有特征性的器具,从这些器具形状来分析,明显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二层,距今约5500余年,这是舟山地区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之一。同年,在岱山县衢山镇蛤蟆山遗址出土了一批陶质鱼轮和网用沉坠等渔用工具,这些出土器物具有十分明显的海岛地域特色。

1978年9月,在定海区马岙唐家墩出土有长条形有段石锛、圆锥扁身石镞、石斧、石犁等打磨工具,鱼鳍形鼎足及小口球腹釜、夹炭黑陶、纺轮等,纹饰以素面为主,也有绳纹、弦纹和划纹,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猪骨、鹿骨、贝壳以及内壁带有稻谷残痕和米粥糊的陶片,从而确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相当于河姆渡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余年。遗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其中新石器时期的遗址12处,商周时期遗址8处。

1980年,嵊泗县菜园镇基湖村在距海边200米处,出土夹沙红陶、陶罐、陶盘、三棱形石质箭头等一批文物,经考证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

1984年,定海区金塘镇发现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址群9处,其中以柳行、傅家山、稽家墩、晒谷墩、李家墩遗址保存十分完好,出土的文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及大量的印纹陶片。

1985年,位于岱山县大衢岛上的太平乡勤俭村孙家山遗址,出土一批早期文物,从出土的众多文物及其特征来看,多数属于河姆渡一层类型,如落胎镂孔灰陶豆、象鼻形丈座、三棱形及鱼鳍形足鼎、长条形有段石锛、弧边三角形镂孔的装饰风格等,而大型的陶盘更具有浓郁的海岛地方色彩特点。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