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探讨
[摘要]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社会实践是最好的途径。社会实践是环境影响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它通过创设“人造环境”,把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导向相互促进,避免相互弱化,有效地解决了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分离的问题,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为学生正确处理“遭遇”奠定基础。
[关键词]社会实践环境影响思政教育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童志坚(1978-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广东珠海 519090)王晓(1976- ),男,广东湛江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广东佛山 52833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政教育课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叠加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CY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9-0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实践是解决思政教育理论与实际距离的最好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提出要加强对实践育人的认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高校,对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两者中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是大学思政教育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重要原因之一。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决定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有必要加强社会实践在这两者之间作用的研究,促进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形成教育合力,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社会实践是环境影响与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
高校思政教育与环境影响是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要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必须形成两者的教育合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有理论性、主导性的特点;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泛化、不确定性的特点。社会实践把思政教育理论性、主导性与环境影响泛化、不确定性联结起来,是两者形成教育合力的桥梁。
。思政教育主导性是其存在的基础,它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思政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书本理论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增长才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对参与实践的学生要进行一定的辅导,在理论、实践的方法、实践过程上引导学生,这就保证了实践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是落实思政教育主导性的过程。
,对人的影响具有泛化、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对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社会利益多元、社会信息化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原来不属于人类改造的对象也纷纷纳入人的客体的范畴,人们的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另外,当代社会条件下,特别是处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