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索尼耳机MDR-1000X:降噪耳机我们要搞个大新闻!
对抗恼人的噪声除了入耳式耳机的被动物理隔绝,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主动降噪耳机。如果要问主动降噪耳机哪家强,去找BOSE你不慌。在主动降噪耳机这个领域,BOSE旗下的QC系列一直以来都是主动降噪耳机的标杆产品,代表着同时期该领域的最高水准。fort 35(以下简称QC35)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业界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势头无人能挡,直到它遇到了索尼MDR-1000X(以下简称1000X)。IFA2016展会上,索尼首度向世人展示了旗下顶级消噪耳机MDR-1000X,其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冲着BOSE QC35来的。国行官方售价方面,MDR-1000X仅比QC35高出10元,大法这是摆明了要搞个大新闻啊。让我们来看看1000X能否挑翻QC35,成功守护姨夫的微笑。 BOSE QC35
QC35完美沿袭了QC25的家族式设计,低调。笔者手中的QC35是银色版本,据说黑色版本乍看上去和大学标配的四、六级听力耳机神似。
QC35的外壳采用了玻璃纤维尼龙塑料打造,但摸上去却是满满的金属感。
不锈钢的头梁用人造皮革包裹,内部使用了豪华轿车座椅常用的Alcantara材质,有效提升了佩戴舒适度。耳垫采用合成蛋白质皮革制成,所含的硅珠具有被动降噪功能。BOSE将左右耳的辨识标识设计在了耳机内侧布网上,很特别。
出于对绝大多数用户操作习惯考虑,QC35把所有按键都集中在了右耳耳罩上。电源开关及蓝牙配对拨杆放置在右耳罩外壳上,盲操很方便。音量调节及多功能按键(音乐播放/暂停,电话接听)则位于右耳罩后侧,按键的触感反馈很清晰。按键的下方是蓝牙和电源指示灯。
USB充电接口。
QC35通过耳机上的麦克风获取周围环境噪音,传输至位于左右两个耳罩内部的BOSE独家专利芯片,算出一个反向信号来抵消噪音。
不含配件在内,QC35的重量为234g,算是相当轻便。索尼MDR-1000X
1000X的耳罩外壳采用了人造皮革包裹强化塑料的结构,营造出了低调却奢华之感。
内含金属材料的头梁内部用人造皮革包裹,内衬则是柔软的海绵,可缓冲头梁对头顶产生的压力。
与QC35一样的全包式耳垫依旧是人造皮革包裹记忆海绵,在触感上较QC35要硬一些,耳机内侧的布网并没有做特别的设计,辨识左右耳的标识放在了耳罩与头梁的连接处。
由于右耳罩集成了非常有来福丝带儿的触控面板,1000X将电源开关、降噪功能开关与环境音效模式切换等物理按键都放置在了左耳罩侧下方,操作方面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耳机线连接口和Micro USB充电口一边一个。
为了能够在降噪方面超过BOSE,1000X在左右耳罩内外侧都镶嵌了反馈麦克风,全方位获取噪声信息,经过DNC(数字降噪)软件引擎处理,形成高精度反向声波与噪声进行抵消。
同样是采用内置锂电池的1000X在重量方面要比QC35略重,不含附件的重量为275g,实际使用上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对比
耳机终究是要往头上戴的,在佩戴的舒适度上,QC35要略优于1000X,如果说QC35能戴在头上玩一天的话,1000X只能玩半天。两款耳机的腔体部分都采用了全包裹式设计,物理被动降噪方面均比较出色,在不接通电源的情况下能够对外界噪声进行一定量的阻隔。同时保暖性也相当出色,夏天出街佩戴要好好斟酌一番。
在主动降噪耳机的核心环节,QC35和1000X均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对外界噪声都起到了很好的隔绝效果,1000X的表现和QC35不相上下。根据索尼的说法,1000X会根据不同的环境音特性针对性地智能调整降噪效果。从个人体验上来说,QC35在不播放音乐的情况下给人耳带来的负担要大过1000X,笔者在佩戴QC35两分钟后出现了耳膜刺痛感,开启音乐后刺痛感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