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oc

上传人:钻石文档库 2013/7/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毕业设计(论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摘要】: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以及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难”进行再定位,借鉴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成功的就业机制和模式,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到微观,从政府到高等教育、大学生自身等若干方面,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
如今正是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在发展,高校在扩建,大学生在增多,加上09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我们作为即将就业的人当然很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
《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二月分析报告显示,上海成为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省市,内蒙古排名第二,北京仅以23%的签约率列第四位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根据麦可思调查,%,%。有这么大的就业率差距,就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所以在求职中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
“穷追不舍”。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
1. 市场容量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少
从国际看,%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
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举一个例
子来讲:,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
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大力提倡
发展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就业市场环境不够公平、公正
前不久,“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提前出狱,国内一些知名IT公司
得知消息后纷纷向他发出邀请函。李俊因“毒”得“名”,“熊猫烧香”
虽不是为“名”而作,却让大众看清这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水泥工艺技校
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天赋。早年李俊曾在北京、广州等地闯荡过,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