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生理学教研室徐杰
【病例】
某患者,男,10岁,因反复出血不易停止而就诊主述:轻伤之后皮肤黏膜出血,出现顽固的持续性渗血,可长达数日或数周之久。查体:关节肿胀、压痛、活动障碍,皮下出血,形成血肿。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260×109/L,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正常,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延长,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延长,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显示因子Ⅷ:血友病,输注浓缩凝血因子后,症状暂时消除。
【分析与思考】
?其发病机制如何?
?其基本过程如何?
?如何初步评价毛细血管的止血能力?
?临床上测定出血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什么?
?如何初步筛检凝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
?临床上测定凝血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
?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接触面粗糙程度、Ca2+以及肝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作用,应如何合理设计实验,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再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血液是否会发生凝固?
【目的与原理】
掌握纸片法测定出血时间和玻片法测定凝血时间的方法,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观察温度、接触表面粗糙程度以及一些化学因素和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对象】:人和家兔
【实验用品】:采血针、手表、滤纸条、75%酒精棉球、大头针、载玻片、台秤、兔手术器械一套、10ml注射器、20%乌拉坦溶液,动脉夹、动脉插管、三通、干燥试管、肝素、2%草酸钾溶液、2%氯化钙溶液、冰块、液态石蜡、纱布碎屑、恒温水浴箱、烧杯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一)出血时间的测定
:人
: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垂,用采血针在耳垂刺一深2mm的伤口,让血液自行流出,不要加压力。每隔半分钟用干净滤纸吸干流出的血液,直至血液不再流出为止。计数滤纸上的出血点,将出血点数除2即可算出出血时间(分)。
出血时间(分)=
出血点数
2
3. 注意事项:
①采血时避开充血、水肿,冻伤等处,血液应自动流出,不可用手挤压出血点。
②穿刺伤口应标准,太浅或太小时,皮肤的天然弹性可使伤口封闭而不出血,影响结果。
(二)凝血时间的测定
:人
: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耳垂,用采血针在耳垂刺一深2mm的伤口,将第一滴血滴在载玻片上,每隔半分钟用大头针或者牙签在血滴中挑一次,直到挑出丝状物为止,这段时间就是凝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