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0年中国哲学史课程论文之
浅谈儒家大师朱熹
之“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杨叶婷
092班16号
摘要: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名扬海内外,除了他理学思想的力量外,还缘于他高风亮节的官德修养:正君爱国,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针砭时弊、不畏权贵。直至今日,朱熹理学思想依然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准则、思维习惯、价值判断。重温这些思想,特别是朱熹理学中关于廉政思想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的生平
朱熹是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二、“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然后,再谈一下在许多地方朱熹都提到的“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不是朱熹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早在是《礼记、乐记》中就提及了,这篇文章作者佚名,估计是战》说“灭天理,穷人欲”之害是“人化为物”。故此,反过来说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了。可见,《乐记》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老祖宗。然而,世人却把这个当成朱熹的代表思想。后来又有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在他们之后,朱熹才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他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他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我认为这句话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凡事应该顺应自然的天理,不应该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当然这就是让我们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可能某些欲望会让我们失去自我,走上不归之路,正如在后文中可能会提到的廉政思想,就是因为那些官员对权利和钱财产生某些欲望,才会去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