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四讲《荀子》、《韩非子》
一、《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 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现存32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这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荀子另有一篇《成相》辞和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一、论旨明确、绵密、严谨,是《荀子》议论散文的显著特色。
《荀子》的议论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其散文也不再是零散缀合的片言只语,大多是立意统一、体制宏博的长篇巨制,不但结构完整,全面系统,而且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二、富于文采,讲究修辞,是《荀子》议论散文的又一特色。
《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 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 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议论散文,代表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从《荀子》开始,议论散文才正式成为独立的文体,构成文学散文中的一个部类。后世常见的论说文体,既不是《论语》、《孟子》式的,也不是《老子》、《庄子》式的,而是从《墨子》开始,到《荀子》成熟,再经过《韩非子》以及汉代的贾谊等人的发展,而后绵延下来的。
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了。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二、《韩非子》
(约前280-前233)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荀子,继承了荀子的哲学和政治学说, 进一步发展成为刑名法术之学。他推崇老子,借鉴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舍弃了老子的柔弱无为,对“道”赋予法术的内涵,主张刚强有为。他还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法、术、势,并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
韩非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中,其文多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 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进言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缜密透彻,犀利刻削, 入木三分。
韩文中的长篇大论,如《显学》、《五蠹》、《孤愤》等,都写得波澜壮阔,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短篇往往则就一个问题深入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的28个短篇,借评论史实批驳不同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驳论辩难,仍是其冷峻文风的体现。《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