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字:生态文明;现状;环境保护
一、当前我国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还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蓝天碧水、惠泽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代价,江河不再清澈,天空不再湛蓝,青山绿水成为人们的孩童记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环境需求不断提高,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强烈生活需求。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 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经过五年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之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在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框架下,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就总体指导思想而言,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事实上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体现出了更宏大、更宽广的执政情怀和治理视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就我国而言,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有: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沙灾,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海洋污染严重,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垃圾围城问题,城市噪声超标问题。
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组,中国面临巨大的环保时代挑战。2011年1月评估世界各国(地区) 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4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位居第一,列第二到第五的国家分别是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中国位居第133位,列全球倒数第12位。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在全球接受调查的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列全球倒数第14位。我国是一个有着完整的环境文化体系的民族,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和崇拜各种自然之神,就讲究“天人合一”,提供给人们一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尺度。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强有力的保护环境的文化氛围。
三、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
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人们曾轻率地把自然界的存在仅仅看作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缺失、物种多
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便日益凸显。中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