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doc

上传人:beny00001 2015/9/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
第一节对水蚀因素的控制作用
第二节林木根系固持土体作用
水土流失强度与特点
l黄土高原:沟壑密度4-6/km2
l ≥1000t/ 轻度侵蚀
l ≥10000t/ 极强烈侵蚀轻度侵蚀
l 最高:66400 t/ 42mm/a
l南方:≥ 1000t/ 强烈侵蚀
水土保持林-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
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
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
树干对土体的支撑;
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
土壤较高的渗蓄能力;
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
生物措施的特点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控制侵蚀的效益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相当的生产能力;
费用相对比较低;
只有坡面得到防护,工程措施的效益才会发挥出来。
第一节对水蚀因素的控制作用
一、水蚀因素
二、对降雨动能的影响
三、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四、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五、控制侵蚀的效果
水蚀的定义*
是由于雨水降落在地面并以径流形式离开地面时,经过水的分散和搬运而造成的一种土壤侵蚀。与风蚀、重力侵蚀并称为土壤侵蚀。
引起土壤水蚀的基本动力
降雨雨滴打击地表土壤颗粒促使其结构分散的雨滴动能;
剥蚀地表土壤颗粒同时搬动已分散的土粒到沉积区的地表径流的切应力和搬运力。
一、水蚀因素
降雨:降雨动能、径流动能;
土壤:土壤抗蚀力(分散与悬浮能力);
地貌:坡度、坡长、凸、凹;
地质:风化能力;
植被:类型、覆盖度、发育状况。
二、对降雨动能的影响

(Ic<C)P<C 林内 I内< 林外I外
(Ic=C〕P>C 林内 I内= 林外I外
林内 I 分布不均,林外分布均匀

雨滴中径D50:*在一次降雨中以该直径为界,大于这一直径的雨滴的总体积,等于小于这一直径的雨滴的总体积。
雨滴分布表达式:
d-雨滴直径;a 、n -参数,雨强的函数
林内与林外雨滴组成的差异
林外
D50与I关系密切,成正变关系;
黄土高原 a= n=-;
D50受雨型影响大。
林内
D50与林内降雨I关系不密切;
黄土高原a=,n=
雨滴直径分布范围比林外大;
,林外D50 -;
极大、极小的雨滴。

E=1/2mv2
m→体积→直径d, m=f(d), m=π/
V→降落高度h, v=f(h) ,v=gt
E=f(d,h)
终点速度Vk
雨滴在降落过程中,重力和空气阻力达到平衡时雨滴所具有的最大速度。
林冠高度>8~9米时,可达到Vk;
林冠高度<8~9米时,达不到Vk。
林内外降雨动能差别
林内
单位毫米降雨的雨滴动能与雨强关系不密切;
赤松林1-200mm/hr, J/。
雨滴组成、分布、林冠高度、终点速度一定。
林外
单位毫米降雨的雨滴动能与雨强关系密切。
E=A+blnI
小结
林冠是否可以起到消能的作用,决定于林冠的特性与高度;
在林冠截留未饱和时可以起到一定的消能作用;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