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去同学家》教学案例
光明新区长圳小学蔡桂萍
[教材分析]《去同学家》是选自花城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是以孩子们亲身经历的“敲门”、“握手”、“问好”等日常生活细节为题材编写的一个小小音乐剧。音乐剧中用短的声音表现“敲门”,长的声音表现“握手”,音乐表现了一年级小同学去同学家玩的场景,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知音的长短,以及用木鱼和三角铁的音色表现音的长短。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为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听、说、评、唱、演”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初步建立音有长短的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能用三角铁和木鱼参与音乐活动,用体态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变化。
三、初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懂得建立同学友谊。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体态律动法
[教学重点] 认识和感受音的长短
[教学难点] 表演音乐剧《去同学家》
[教学准备] 三角铁、木鱼和多媒体教学光盘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去同学家》的音乐片段进教室,师生用音乐问好(用和蔼幽默的语气建立教师和学生平等的朋友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音乐课的音乐性特点,使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富有音乐课的特点,从一年级就开始就为构建音乐课堂常规作铺垫。)
二、组织教学,问题导入
出示三角铁和木鱼,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导入新课——音乐游戏《去同学家》。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法组织教学,直接切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音乐剧——《去同学家》
(一)听听、唱唱,熟悉旋律
播放音乐《去同学家》,教师与两位学生分角色,用师生接龙的方法跟随歌曲演唱。
如:4∕4 5 5 5 0∣4 3 4 2 ∣5 5 5 0 ∣4 3 2 - ∣……
(师)嘭嘭嘭有人敲门嘭嘭嘭有人敲门……
(二)听听、说说,学演歌曲
《去同学家》场景音乐,让学生静听音乐并讨论哪里出现了长音和短音。
。(学生随着节奏自由慢跑,当听到短音●●●时做敲门的动作,当听到长音﹋﹋﹋时做互相握手的动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1)结合场景音乐做一次。
(2)结合敲门音乐做一次。
(3)结合问候音乐做一次。
,准确地表现长短音。(方法:讨论→实践→教师评价)
(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以点评)。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用听、唱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快熟悉音乐旋律,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感受音的长短作铺垫。)
(三)听听、动动,表现音乐
、探究
教师给每位同学一个三角铁或木鱼,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木鱼一个三角铁为一组)自由活动,让学生从看看、摸摸、敲敲、听听和想想中比较三角铁和木鱼发出的的声音,摸索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感受音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教师个别指导。
、反馈实践
(1)说一说:三角铁和木鱼的形状和材料。(学生讲→学生评→教师小结)
(2)动一动:学生派代表上来演奏(教师总结正确的演奏方法);然后全班同学根据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