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字之差》的故事
诠释汉字文化魅力
前言
我们今天是互动课。互动课就是学员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切磋学问的一种学习模式,通过提问、解答等方法,使台上台下均有机会参与,增强互动感,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唤起大家求知的欲望。寓教于乐之中,以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主题
《一字之差》的故事
诠释汉字文化魅力
举例
耳闻目睹的有关《一字之差》的故事
一字之差惹笑话
20世纪60年代,我在开封市总工会工作时,听取基层工会主席的一次工作汇报。开封搪瓷厂的工会主席在汇报他们如何组织职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时说,我们厂在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开展红旗竞赛,产量高质量好的车间和班组插红旗,相反的将插黑旗。全厂职工明争暗赛,你追我赶,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cha)……当时听汇报的同志轻轻的唏嘘了一声。
一字之差惹笑话
汇报结束时,我俩单独进行了交谈。我拿着他交上来的书面汇报材料,指着他说错的那个字,“这个词你是否有点忽略把它念错了?”他回答说:“不错!那个材料是俺秘书昨天晚上才给我的,我也顾不上看,念到那个地方时,我还打了点吭,想着秘书不知咋写的,把那个字多写了一横,我念时把它纠正过来了。”我轻声的对他说,“那个字不是写错了,而是你读错了,那个字正确的读音读‘tu’图音。”
一字之差惹笑话
他说怪不得读着不顺口,我记住了,以后就念“如火如荼”。还说你不知道,我是工人出身,文化老浅,我还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说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荼”是指茅草的白花。这个词语用来形容炽热、旺盛。平常我们所说的双方矛盾达到白热化了。白热就是指物体加高热后达到发白光的状态。
一字之差丢乌纱
我再说一个身边的真实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我在开封市委工作时,记得1969年一年一度的“八一”建军节,军政军民进行联欢活动。开封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用套红作了报导。次日上午上班时,我和办公室几个同志围坐在一起,阅览当天的开封日报。九时许,邮政送报的邮递员不知什么原因把报纸收走,当时引起我们的许多议论和揣猜,相互并说:“你们看到什么问题没?”都说“没有”。事后才知道说报纸出了政治问题,让我们大吃一惊。说头版新闻报导八一建军节活动时,把开封驻军的空军首长
一字之差丢乌纱
靳忠误印成“斩忠”。当时的年代还是“三忠于四无限”的文革时期,涉嫌“忠”字,非同一般。当时开封的首脑机关,开封市革命委员会对此事以所谓政治责任事故,对有关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从印刷厂的排字工人到车间主任以致报社当班校对员等五人无一幸免。分别给予了党政纪处分。特别是报社负责人编审的副总编以工作渎职、玩忽职守的错误,免去了开封日报副总编的职务。
错写一字叔坐牢
民的一个大人物,他叫韩复榘,没文化,斗大的字不认识半升。用他的话说,别人是喝墨水长大的,他是从炮筒子里爬出来的人,是吃枪子长大的。他在山东任省主席,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势煊赫。他一个堂叔,前清秀才出身,在家无业,到济南找到他,想谋个工作养家糊口,他满口答应,立即写手令,连同其叔的登记表装入封袋,命人送到秘书长速办。秘书长拆开一看,大吃一惊, 立即派人将老头抓捕关押在军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