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货币
主讲:经济学院
李国民
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货币本质
货币职能和作用
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与计量
第一节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的形式及其演变
(一)货币形式演变
modity money)
最初的实物货币五花八门,缺点:不便携带,难进行分割,难于保存,形体不一,价值不稳定。
实物货币与原始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但是由于其固有的缺点,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要
金属货币(metal money )
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需要自成单位,便于计算,坚固耐磨,不易损坏;灵巧轻便,便于携带。金属正好具有这些品质,于是,币材从一般商品转变为金属商品。
缺点:称量和鉴定成色麻烦,易磨损,不安全,数量有限等。
代用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
是指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是一种纸币(最早的纸币,用纸制作的货币符号)。以足值准备金为条件。
产生于流通手段
优点:成本低,易于携带和运输,便于使用。缺点:发行量受金属货币准备限制、发行准备金造成浪费;易被伪造,易损失。
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代用品后,货币制度便进入了纸币和金属货币并行流通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纸币可兑换阶段和纸币不可兑换阶段(fiat money,法定货币,不兑现货币) 。纸币可兑换阶段(convertible paper money)又是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不兑换阶段又是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
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即作为体现信用关系的纸币,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
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信用货币的种类:
(1) 狭义的信用货币:银行券、政府纸币和银行存款货币。如,纸币、钞票、辅币、各种银行支票等。即现金+存款。(2)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不仅包括银行券、政府纸币、银行存款货币,还包括,汇票、期票等
特征(1)信用货币是一种价值符号,不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2)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对公众的负债。(3)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电子货币 Electronic means of payment
欧洲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的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是“以电子方式存储在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是一种预付价值的无记名支付工具,被广泛用于向除电子货币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但在交易中并不一定涉及银行账户。”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贷记卡)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借记卡)
(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
(二)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 货币形式的发展?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
△从一般等价物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出现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占主导的时期;
△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形式的转化;
△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