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对联教学.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对联教学.doc

上传人:799474576 2013/7/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对联教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对联教学
李乃斌
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充满趣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初中生学****对联应讲究方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一堂“诵读欣赏”课——《对联六首》,这是语文新课标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独具匠心。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种类、形式丰富各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人民都说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下面就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上谈几点思考,供同行研讨。
联史导人,感动学生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
“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00年第5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与理论研究新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连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教师大量收集资料以时间为顺序,从古到今,由国内及国外,向学生展示对联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料记载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震撼,有了这种震撼,学生就必定在思想上重视对联的学****流行的就是社会需要的,对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能如此经久不衰,怎能不引发学生的思考,怎能不令学生感动?感动之余,学生在内心里就会有了学****对联的欲望,期待着获得更多对联的相关知识。这样就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展开教学。
名联欣赏,趣动学生
我在这一环节选择了四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