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文学史把从汉末大乱(公元190)到隋朝统一(公元589)这近四百年间的文学定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其社会状况与时代特点有:一、政治上的乱世汉魏北方—北魏—东魏—北齐末—蜀—西晋—(十六国)西魏—北周大吴隋乱南方—宋—齐—梁—陈(东晋)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争战不已民族矛盾尖锐二、文人在乱世中的命运战乱,改朝换代(卷入战争,惨遭杀戮)很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门阀制度东汉后期出现,在魏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阻断了寒门士子的进仕之路。三、文学思想上的盛世思想异常活跃、精神生活空间开阔、文化环境较为宽松。东汉末年儒学“大一统”的地位动摇,各家思想纷纷出现,社会思潮多元化。玄学的兴盛,推进了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和学术气氛的活跃。文学艺术得到了高度繁荣。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有较大的突破;赋、诗、文、小说、文论都大量涌现。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地位提高了)文学作品也日见繁多,开始了文笔之分。(说明人们开始认清文学的性质)出现了专门的文学批评论著,从理论上总结文学创作的得失,以便更好地指导后人诗文的创作。文学集团的活跃形成一定的创作集团,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十四友”等。文学与哲理的结合哲学思考蔚然成风作家自我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由此诗歌变得更加丰富、深沉了。五、分期(按朝代)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建安风骨”正始文学:时代特点,阮籍,嵇康西晋文学:太康文坛的繁荣,“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陶渊明南北朝文学南朝:山水诗、宫体诗、民歌北朝:散文、乐府民歌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只有24年,即公元196—219年。但文学史上说的建安文学主要就是指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公元190—239)。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慷慨悲凉的文学。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是其中心主题。建安风骨: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古朴自然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第一节曹氏父子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二十岁举孝廉。黄巾起义时,起兵镇压,同时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迎献帝至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后来曹丕称帝,追称他为魏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