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现阶段发展第三次分配的路径选择摘要:现阶段在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考察第三次分配的路径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当前完善第三次分配重点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层面,而关键在于社会文化与环境层面,其次是制度的支持与法制的完善。关键词:第三次分配路径选择社会文化与环境当前我稳发展的一大社会矛盾。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可以运用政府财政政策的“第二次分配”机制,还可以运用慈善事业等的“第三次分配”机制。目前以社会慈善为主要手段的“第三次分配方式”被理论界高度关注,但在我国发展第三次分配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本文试图从分析阻碍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原因入手,进而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一、 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对“第三次分配”这个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是探寻其发展路径的前提条件。第三次分配一般被理解为:在道徳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节行为,也与政府的强制无关。它是个人自愿把一部分收入转让出去的行为。在我国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方式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他在《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一书中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来进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徳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I尽管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我们称其为“第三次分配”,但从英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的潜力与功能来看,我们便不能简单地称其为“第三次分配”了,而作为我们研究的一个对象而言,便可取这个概念了。因而第三次分配有其自身独特性,朱福建与朱徳伟在《浅析第三次分配》中把其独特性归结为以下七点:①无偿性;②赋予性;③非行政性;④决策自主性;⑤非预算性;⑥第三次分配有其固有的社会日的;⑦第三次分配有其特别的中介组织。2总之,第三次分配是一只“温柔的手”,有别于前两次分配,其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与政府,而是慈善公益组织、民I'可组织、非赢利组织,它是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之上,它奉行“道徳原则”,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以让社会分配更趋公平。二、 现阶段阻碍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原因1、社会文化与环境上的制约作用政治决策的顺利实施必须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与环境为前提条件,而现阶段社会文化与环境上的制约作用成为阻碍第三次分配发挥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我国当前完善第三次分配所必须止视和研究的重点问题2—。救济贫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由政府包办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人们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仅限于功利性的“好人好事”,慈善活动作为一种无功利性的利他行为,还没有被广大民众,特别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所接受。人们对慈善事业缺乏信仰高度的理解,更缺乏文化背景层面的说教与引导,所以大家对慈善行动缺少一种长期的热心。此外,目前大多数国内的企业或富人缺乏捐赠意识或社会责任感,作为捐赠最重要主体的普通民众,对我国慈善事业少有了解,很多人选择直接救助的方式而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