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考古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65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考古论文.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2/4 文件大小:6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考古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良渚地区考古发现及其意义姓名:支钟振大类:理工大类学号:【摘要】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晚期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200年之前。【关键词】良渚文化;新石器文化;遗址群;国家起源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过程应当指出,所谓的良渚文化遗址不仅仅指某一处遗址。考古学上"文化"的概念是指分布于一定的区域、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内,某个人们共同体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体现,习惯上以该类文化遗存的最早发现地来命名该文化。因而良渚文化本身并不是局限在良渚这个小范围内,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曾经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因此,广义上的良渚遗址应当是在上述地区发现的所有属于良渚文化的遗址。但笔者在此仅仅介绍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良渚遗址群的发现过程。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可追溯到75年前。“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一处重要史前遗址。它最早在1936年被发现,同年和1937年由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主持发掘,1938年出版了《良渚》一书的发掘报告。”《良渚遗址发掘的意义》吴汝祚1987年2月施昕更先生从1936年12月开始,相继在棋盘坟、荀山、长命桥、钟家村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相当数量的石器、陶器等遗物。在报告中,他详细地介绍了发掘的经过和收获,还根据发掘资料提出若干颇有价值的看法。但受制于当时的条件,他的很多看法是有待商榷的,如他认为浙江的“黑陶文化”晚于山东龙山文化而且前者是由后者的传播关系而产生的,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合事实的。真正比较深入地了解良渚文化,是从发掘吴兴钱山漾遗址(图1)和杭州水田畈(图2)遗址开始的。钱山漾遗址原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个村落,距今4700多年,属良渚文化。早在30年代,慎微之先生首先发现并有著述发表。1956年,在河水干涸的浅滩上采获石器数千件。同年3月和1958年3月,又进行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陶质的鼎、罐、壶、盆、钵等器皿以及纺轮、网坠等纺织工具残件。出土物中还有石质刀、斧、锛、犁等生产工具和稻谷、蚕豆、甜瓜、毛桃、花生等植物种子,从而说明湖州当时的农业生产已具相当水平。遗址中出土的残绢片和丝、麻织品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丝、麻织品,证明了湖州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个遗址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左右,相当于黄河流域的河南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它的发现填补了原先几乎一片空白的湖州原始文化的历史。也加深了我们对于良渚文化的了解。水田畈遗址位于杭州北郊,1958年为杭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们所发现。同年九月和翌年八月,由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了两次小规模的发掘。获得的资料表明,它和钱山漾遗址的内涵基本相同。特别是第四文化层所出的稻谷、瓜子、桃核等,与钱山漾所出互为印证,进一步确认了它们的历史存在。而且,两个遗址出土的某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例如石犁、木桨、竹木器等,反映出来的水平要比后人想象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