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司治理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区别、衔接与互动
唐俐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67)
[摘要] 公司治理的成效决定着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命运。但公司治理结构必须立足于经营者,治理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着区别、衔接与互动。本文主要从内容、目标、主体与客体、手段、设计原则五个方面论述了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区别。从公司治理与经营者的互动关系、对经营者无效的激励与监督会导致公司治理的弱化和无效率以及经营者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立足点等八个方面阐明了治理与激励的衔接与互动。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1999)说:“良好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就正如良好的国家治理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显现,公司治理研究与实践成为研究热点。但公司治理结构必须立足于经营者,治理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着区别、衔接与互动。
1、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机制的区别
1)内容区别
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是控制、管理公司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它通过对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进行分配和制衡,对各种越权和违规行为进行防范和制约,对损害投资人权益的行为及后果进行纠正和补救,对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总之,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契约关系,又是一种权利衡机制,目的是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
激励约束机制主要是指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指激励主体(所有者)通过激励或约束因素与激励客体(经营者)相互作用的形式。
2)目标区别
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主要是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不论你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对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经营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进行分配和制衡,来达到保护所有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是激活企业中的经营者,让他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3)主体、客体区别
公司治理的主体不仅局限于股东,还包括债权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在内的广大公司利害相关者,股东是公司治理主体的核心。公司治理客体就是指公司治理的对象及其范围,主要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主体是激励者,我国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主体是国资委。激励客体是指被激励者,即激励对象。国有企业激励客体主要包括:董事长(理事长)、党委(党组)书记、总经理(总裁、行长、主任)。民营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主体是企业股东,客体是CEO或总经理。
4)手段区别
公司治理的手段主要是激励手段、约束手段和监督手段;经营者激励机制从激励所产生效用的时间分为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从激励作用形式分为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从激励的形态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包括:财务指标考核激励、年薪制激励、股票期权激励、福利计划激励、在职消费激励等。精神激励包括事业激励、荣誉和地位的激励、成就激励、权力激励、竞争激励和道德、情感奖励等。
约束机制按约束是否签订协议分为合约约束与非合约约束,按按约束来源的范围分为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外部约束具体包括制度约束、自我约束、法律约束、团体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