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纳百川·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哲学
(中国哲学)
庄子译注
(3)
原著:[战国] 庄子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胠箧
题解
本篇宗旨仍在宣扬任性无为的政治理想,反对用仁义礼法来束缚人性。全篇分三部
分,首先以防盗贼为例,人们束紧口袋,锁牢箱柜,在于防盗。可是,大盗把口袋、箱柜
一起拿走,生怕束得不紧、锁得不牢。这样一来,防盗的手段岂不是为盗贼方便而设吗?
田成子窃得齐国,连同治国的“圣知之法”一起盗去,所以能够安然无事。由此看来,“圣
人之法”岂不是为窃国者方便而设吗?又进而指出,圣人提出的治理天下的办法,善人、
恶人都可以用,善人用来作好事,恶人用来作恶事,而天下恶人多,善人少,故而这套办
法对天下人来说害多利少,应当打碎。其次,指出当今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皆为大盗所窃,
变成维护他们私利的工具,以至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的局面。因此,只有绝圣弃知,摈弃一切文明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
重新回到玄同浑沌的时代。最后部分又重新描述一番“至德之世”的美妙图景,并批判“好
知”,指出“好知”是引起一切纷争和动乱的根源,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才能达到理想
的社会。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
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
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署之所布,耒耨之所剌,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
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
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
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
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弘胣,
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
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
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
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
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
盗贼,而天下始治也。
注释
胠箧(úqiè):胠,腋下胁上部分。此作动词用,从侧面打开之意。箧为小箱子,胠箧
即是从侧面把小箱子打开。探囊:把手伸进袋子里窃取财物,匮(ùi):同柜,发匮即打开柜子,
三者皆指偷窃行为。为守备:预先为之作好防备。
摄缄滕(ánéì):摄为收敛收束。缄,封闭牢固,或指以针线缝牢。滕,用绳子束紧,
肩鐍(óé):扃为门窗的插关,用以从里面把门窗关牢。鐍为箱柜用以加锁的钮环。上面几种
办法皆为防盗贼而设。
负:背着。揭:举、持。可解作用肩扛或用手提。因箧为小箱子,用手提似更为便当。趋:
快步疾走。
乡:从前。
罔罟(ǎ ǔ):罔即网,古时捕鱼和禽兽所用的工具。罟亦网也,有时单指鱼网。网罟遍
布之处,泛指江河湖泊山泽等可以渔猎之处。
耒(lěi),手耕之曲木,用以翻耕土地,是一种原始的农具。《周易·系辞》: “揉木
为耒”,可见耒是把木棍弄成一定弯曲度作成,制作很简单。后又安装上木制的铲状头,称耒耨,发
挥犁的功用。耨:小锄头。剌:插入土地,指用耒耨耕地锄草。耒耨之所刺:指可以耕作的土地。
阖(é),同合,总括之意,竟:同境。
宗庙:古代天子、诸侯、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社稷: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宗
庙社稷为一个国家的代称。
治:治理,管理。邑屋州阎乡曲:为当时行政区划单位,有以户口计算划分的,有以土地计
算划分的,各国的情况不同,又时有变化,确切情况已难于搞清,只能概而论之。据成玄英疏引司马
法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则屋邑等是按土地划
分的。又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郑玄也说,二
十五家为闾,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则闾州乡是按户口计算划分的。
田成子,又称田常、陈恒,齐国大夫,成为其谥号。其七世祖敬仲为陈国贵族,后移居齐
国为大夫,食邑于田,故以田为氏。鲁哀公十四年(前年),田成子杀齐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