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阿米巴病夏.ppt

格式:ppt   大小:1,184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阿米巴病夏.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9/2/15 文件大小:1.1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阿米巴病夏.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概述肠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又称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病原学痢疾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存在两个种:致病型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迪斯帕内阿米巴:共栖型。(Entamoebadispar)生活史大滋养体(trophozoite):又称组织型滋养体,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小滋养体:亦称肠腔型滋养体,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包囊(cyst):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感染型,具有传染性。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大滋养体(组织内)环境有利时环境不利时小滋养体(肠腔内)环境有利时环境不利时包囊(排出)(污染环境,传播疾病))流行病学传染源: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包囊携带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化道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手、用品苍蝇、蟑螂等间接经口传播。易感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后不产生免疫力,故易再感染。流行病学本病遍及全球,多见于热带与亚热带。我国多见于北方。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多为散发,偶因水源污染等而暴发流行。总体发病率降低。发病机理阿米巴包囊进入消化道后,于小肠下段被胰蛋白酶等消化液消化,虫体脱囊逸出,并反复分裂形成多数小滋养体,寄居于回盲肠、结肠等部位,健康宿主中小滋养体随粪便下移,至乙状结肠以下则变为包囊排出体外,并不致病。发病机理大滋养体释放溶酶体酶、透明质酸酶、蛋白水解酶等并依靠其伪足的机械活动,侵入肠粘膜,形成病灶,大滋养体随坏死物质及血液由肠道排出,呈现痢疾样症状。在慢性病变中,粘膜上皮增生,溃疡底部形成肉芽组织,溃疡周围见纤维组织增生肥大,形成肠阿米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