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河道景观设计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河道景观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wu190701 2019/2/22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河道景观设计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河道景观设计报告景观河道工程概况校区景观河道自西南至东北方向斜穿校区北区,由自然冲沟和取土坑改造而成景观河道和中心湖,全长,下游与长清湖相连。设计面积13公顷,其中绿地面积10公顷,水域面积3公顷,蓄水量25600m3。景观河道工程,着力塑造充满生机、活力、自然的滨水空间,保护现状植被增加绿化多样性,融合校园文化和专业元素,凸显校园山水格局,形成滨河生态文化景观轴。景观河道按照一脉、三带、一中心、多景观节点布局。一、一脉是指整个景观河道,由西及东的水系贯通整个校园,汇入长清湖。中心湖将景观河道分成两段,二龙戏水的形态跃然入目。二、三带景观河道设计自西向东分成了三带,即:科技文明滨水带、湖区风情滨水带、生态休闲滨水带。 1、科技文明滨水带位于景观河道的上游,教学实验楼群围合区域河段本段主要考虑雨季行洪需要,兼顾与3号教学实验楼群的协调和师生的活动空间。通过溪流两侧湿地景观的营造,达到上游生态净水、滤沙的作用。同时适当将机械工程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形成环境工程与机械工程的室外教学场所,结合水中水生植物打造野趣秀美的景观效果。该区驳岸主要考虑防洪要求为主,采用抗冲刷能力较强的自然生态式驳岸和砌筑驳岸结合的形式。在现状基础上,岸边种植湿地植物,利用生态的方法沉沙滤水。科技文明滨水带在整个布局中共设有多个节点,主要节点如下: ⑴、节点①——2号车行桥节点。位于学校西南入口2号车行桥两侧,岸边冲刷较为严重,此处将增加排水设施。现状2号车行桥采用淳朴古典的石栏杆,上游现状排水暗涵设置砌石挡墙,改造后将延长部分砌石挡墙,以保证驳岸支护效果和与已有工程的协调性,并以朴实自然的景观置石做桥头护坡处理。 2号车行桥节点鉴于此处为河道始端,两道排水暗涵出口汇集于此,雨水汇入时泥沙较多,且偶有生活污水排出。为了减少生活污水和泥沙流入下游,并保证行洪的需要,在车行桥下设置了第一道截污沉砂砌石矮坝,并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使泥沙和污水在上游有所沉积和净化,以保证中游及下游水质的清澈。此区域内适当点缀观景亲水大型乔木,提升车行桥周边环境。结合该处地形特点,在河道南岸2号车行桥的西侧布置两个洗车位。⑵、节点③——启迪广场。启迪广场位于河道上游一级园路的起始位置,为了增加行人在桥上对河道的观赏性,及河道景观中人的参与性,设计了亲水平台和局部滨水步道。启迪广场节点⑶、节点④——滨水广场。滨水广场与启迪广场隔河相望,将机械中的齿轮等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以体现交院文化及机械工程的主题。园路铺装采用卵石和石材结合的形式,中间立砌黑色卵石,两侧石板交错布置,形成质朴的铺装园路形式。滨水广场节点⑷、节点⑤——石拱桥。位于3号教学实验楼群围合河段上的步行桥,是完全按照赵州桥的实体数据缩小比例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桥体采用石材镶面和石雕栏杆,使得桥梁更具有古朴韵味,再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石拱桥节点⑸、节点⑥——机械广场。位于河道北岸3号教学实验楼群东侧,从建筑的中庭向外延伸出一小型活动广场,临近水边设计为柳叶形亲水平台,平台上采用机械零部件拼接而成的雕塑,机械的质朴与石材的浑厚演绎出质朴的景观风格。机械广场节点⑹、节点⑦——叠石汀步水坝。设置在文体馆南侧河道、亲水木榭的西侧,用于拦蓄水。叠石汀步水坝节点⑺、节点⑧——亲水木榭。文体馆南侧有较大的活动广场,延伸至河道贴近水面处设计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