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节《印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其古文明光彩照人,曾备受殖民统治蹂躏,独立后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第一章亚洲的学习中,学生对印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避免重复,在本节中应当侧重学习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尤其应突出其现代人文地理特征。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有(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2)水旱灾害频繁;(3)自给有余的的粮食生产;(4)发展中的工业。教材中还安排了泰姬陵、印度舞蹈等人文景观图和印度地形图、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节知识,可将印度同我国相比,从另一侧面加强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地形特征。、社会的影响,认识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重点难点本节教材有两处重点:一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问题;二是发展中的工业。难点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手填图、动口说图,使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种地理智能;: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南亚季风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印度农作物分布图、印度矿产资源与工业分布图等;:(一)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二)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三)印度工业布局与日本之比较;(四)印度概况与中国之比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情景创设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印度,转入新课看来大家对印度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们能够利用地图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读印度地形图,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