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明代的科举.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明代的科举.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9/2/2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明代的科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代的科举1、明代科举概述明代科举是指明朝政府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明代的科举包括文科举和武举。本文只论述文科举。一般认为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一行,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北直隶在北京,南直隶在南京,各省在当地布政司考试,中式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乡试中榜称乙榜或乙科,乡试分地区规定取解人数。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二月在礼部贡院举行,又称为礼闱、春闱等。会试第一称为会元,中式者就可以参加殿试,会试自洪熙元年开始实行南北卷取士,后来又演化为南北中三卷取士。殿试实际上就是对会试中榜者排定名次,定为三甲,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殿试取中为进士也称为甲科、甲榜。乡试和会试考的内容一样,都考三场,第一场考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论、判、诏、诰、表,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殿试只考策一道。规定用八股文作答。通过乙榜中为举人,再通过甲榜中为进士就称为两榜出身,一个人兼为解元、会元、状元称为“三元及第”,有明一代只有洪武时的黄观和正统时的商辂“三元及第”。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乡试前的科考也为一级考试,认为明代科举是四级考试。辽宁师范大学的郭培贵教授则把殿试之后的庶吉士考试也看作是科举考试的一级,认为明代科举考试是五级考试。2、明代科举的特点明代的科举相对于宋元科举更为成熟。首先明代科举实现了科举与官办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科举成为官办教育的轴心和导向,不论是中央的国子监,还是地方儒学,都是以科举考试为导向。洪武二十六年(1393)制定的府州县学教官的考核标准也是以所教生员中式人数作为称职与否的主要依据。明代科举应试考生也以官办学校里的生员为主体,到明后期甚至几乎完全来源于各级官办学校,以清初修《明史·选举志》时开篇就说:“科举必由学校”。另外,官办教育也成为科举制度的重要补充。明代官办学校还具备收容科举落第者的功能,国子监生更是可以直接入仕,这就成为科举功名的重要补充,从而大大缓解了明代科举录取率低的社会矛盾,增强科举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二是明代科举形成了空前完备的功名体系。在健全的科举层级考试体系和官办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明代形成了由状元、榜眼、探花、庶吉士、二甲进士、三甲进士、举人、监生、岁贡和生员等科举和学校功名构成的层级功名体系。考中举人尤其是进士固然是每个士子所艳羡的目标,但考不上也不是没有出路,还有监生以下的学校功名供其竞取。每级功名都与一定的资格、社会地位和待遇相联系。三是科目的高度单一和考试的高度统一。明代的科举只设进士一科,不像唐宋有明经、明法等科目,进士只是其中的一科。考试的内容也固定下来,国家编纂《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作为应试教材,甚至还出现八股文这种应试文体。这就简化了考试流程,也使应试效率大大提高。3、明代科举的地位及优点用句《明史·选举志》里的话来说,就“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内阁”。所以它是明廷选拔高级官吏的主要途径,这是科举制相对于其它选官途径所具备的优点所决定的。首先明代科举相对于荫袭、举荐等选官途径来说更为公正。明代科举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而且选拔对象非常广泛。洪武十七年(1384)颁布的科举定式规定:“国子学生及府州县生员之学成者、儒之未仕者、官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