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孔子教育论文.docx

格式:docx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子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xxj16588 2015/10/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子教育论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和历史贡献
【摘要】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是经过两千多年的的继承和更新所形成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教育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他的教育思想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他在两千年前的某些看法对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仍有不少启迪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历史贡献现实意义
序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留传至今,影响不凡。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他首创了平民教育、私学之风,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只能由上层阶级享有的状况;他将毕生的心血投入到了教育中,他用“文、行、忠、信”四科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主张教育学生要应材施教等等,他的教育理念在当时乃至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被称为是“圣学”。但社会毕竟在发展,孔子虽被称为“圣人”,但也不能去预料20世纪、21世纪的教育状况,孔子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状况的不相容性逐一体现出来,事实摆在眼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只能当做优秀模板,而真正的实践模式要依据情况而定。
一、“有教无类”的学生观
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在当时,“学在
官府”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成为上层阶级的专权。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对下层平民阶层而言,恐怕仍属于相对富裕的阶级。事实上,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因此,对孔子的“有教无类”亦不宜过分拔高,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孔子以一无畏惧的魄力和卓而不群的智慧,使文化下移,这样一来,短期受益的是下层阶级,长期效益是促进了士大夫阶层兴起,有利地减小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的素质差距。当然,这也是各诸侯国统治者的所愿,“私学”为国家提供了更多人才,儒学教义更为后来统一各阶层人民思想从而保证国家统一奠定了深厚基础,所以,有人说孔子是为上层阶级说话,有力维护了封建政权的威严也不无道理。
无论孔子是为谁说话,“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千年前适用,在当今各国也同样受用,如我国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继承了这一理念。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观
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等的人性论。也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