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产小区:阶级构成与
道德秩序的建立
吕大乐
刘
硕
提要: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转变,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逐渐
形成。在北京,我们采用民族志的方法对一个中产阶级的住宅小区进行了访
谈,并分析小区之内道德秩序的构建:关键要素之一是对“公共”和“私人”的
界定与协调。我们试图了解居民们常态下的日常生活,并考察他们内部的
“微观政治学”。从如何恰当饲养宠物到区内居民的着装问题,由业主之间
讨论的话题,了解到中产阶级如何在社区内打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产阶级
阶级构成
道德秩序
开放改革 30 年为中国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在各种变
化之中,以一个新兴中产阶级的出现最为触目,其深层意义也特别值得
探讨。回应中产阶级的兴起,相关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不过,虽然对中
产阶级的研究兴趣已经建立起来,但研究所关注的范围却较狭窄。如
何界定和划分中产阶级(以及由此衍生的关于中产比例的讨论),可以
说是最热的议题。而另一引人关注的题目则关乎中产阶级的政治面貌
与性格———他们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和保守派,是不同利益和冲突
之间的缓冲器,还是争取社会、政治改革的先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
认为上述两个议题并非不重要,但是前者只是回答问题的第一步,它本
身并非问题的答案;至于后者,则是构成阶级之后的结果,而在取得答
案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新兴的中产阶级如何建立他们的自我理解、生
活方式。简单地说,在如何定义中产阶级和分析他们的社会、政治面貌
这两个研究课题之间,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个阶级是怎样形成的,并且认
识他们如何逐步建立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里中产阶级的形成过程。当然,阶级
构成的过程包含了不同的维度、层次和方面,①而本文所处理的只是阶
①
有关中产阶级的阶级构成的讨论其实不多。一次较全面的文献回顾,见 Archer & Blau,
1993。至于阶级构成这个概念本身,则可参考 Katznelson,1986。
25
社会学研究
2010. 6
级构成之一面。当代中国社会于近 30 年所经历的社会结构转变给我
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除目睹中产阶级的出现之外,还可观察到这
个新兴的阶级如何发展出他们的一套文化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将
讨论北京一个小区的个案,以求对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形成的中产
阶级提供参考。换言之,我们在这个住宅小区所观察到的,是中国中产
阶级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原型( prototype);这套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许尚
未普及或扩展至其他中产人士的圈子,但却呈现出一种中产阶级所期
望的生活规范与秩序。我们通过局内观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深
入访谈和阅读小区居民在网络讨论区的交流,在此报告中国中产阶级
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原型的特点。
一、中产阶级研究中的盲点
中产阶级研究主要响应三大分析问题:定义与划界( boundary prob-
lem) 、阶级政治(包括社会及政治诉求、取向和行动)和阶级构成。①在一
定程度上,中国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讨论,亦大致上尝试回应
这三大问题,尤其集中在定义的争论与政治后果这两方面。
出现上述取向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必须承认,当中产阶级成为一
个受关注的议题的时候,公众及学术界的注意力都放在何谓中产阶级,
谁是中产,他们占人口多大比例,他们有何要求,是否社会、文化、政治
转变的重心人物等问题上。②关于中产阶级如何形成的问题,虽未至于
抛诸脑后,但基本上并未成为研究的核心议题。第二,这是阶级分析中
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英、美社会学的阶级分析中,亦未见对这个研究议
题(中产阶级的阶级构成) 有过很多讨论。尽管研究人员不一定持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但大多相信于结构层面上清楚划分阶级,便等于准确
界定相关阶级的利益,从而推论出他们与现存制度的关系,并依此得出
对他们的政治取向的理解( Hindess,1987) 。在这样的分析框架里,阶
级构成作为一个不完全受结构性因素决定,本身可以是一种变量的社
①
②
对有关讨论的整理,可参考 Abercrombie & Urry(1983) 。
同样的情况见诸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有关“东亚四小龙”新兴中产阶级的讨论( 参见 Ro-
bison & Goodman,1996 及 Hsiao,1993) 。
26
论
文
中产小区:阶级构成与道德秩序的建立
会过程,基本上不会受到重视。第三,这类讨论往往将结构性的阶级位
置等同于阶级利益(因为位置的界定也就是阶级关系的划分),而阶级
的行动就等同于阶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