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氰化参考资料氢硫化氢.doc

格式:doc   大小:132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氰化参考资料氢硫化氢.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9/3/7 文件大小:1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氰化参考资料氢硫化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化氢(HCN)基础知识作者:佚名  来源:湖北安全生产信息网  发布时间:2007-8-520:28:11减小字体增大字体轻轻一点,立刻拥有一本安全工具书!        收藏本篇文章,:无色透明液体,有苦杏仁味,沸点  26℃,熔点-14 ℃,闪点- ℃,,蒸汽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6~41%,易溶于水、乙醇,水溶液弱酸性。:食道      呼吸道     :初始——口苦                中度——头昏、周身乏力                重度——:与氧化型细胞色素中的Fe3+电子传递,使机体组织不能利用氧,造成内窒息。***化氢中毒无潜伏期,解毒后无后遗症。:立即脱离现场至风向侧上或侧下风向空气清新处,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有皮肤接触者,用硫代硫酸钠或清水冲洗,若眼睛接触,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轻微中毒可口服葡萄糖,中度或重度须5分钟被送急救站急救。6、防护措施:可能接触毒物时,佩带空气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相应的防护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养成良好的卫生****惯。车间应配备急救设备及药品。有关人员应学会自救互救。 [理化性质英文:HydrogenSulfide 国标编号:21006 CAS号:7783-06-4 分子式:H2S 分子量: 理化特性外观: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气味:有刺激性(臭鸡蛋)气味熔点:-℃沸点:-℃燃点:260℃蒸汽压:℃闪点:<-50℃溶解性:溶于水、乙醇。溶于水(溶解比例1:)称为氢硫酸(硫化氢未跟水反应) 密度:(空气密度设为1)。稳定性:不稳定,加热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H2S↔H2+S 危险标记:4(易燃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编辑本段对环境的影响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硫化氢气体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618毫克/立方米(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2小时/天,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粘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污染来源:硫化氢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而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如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还有天然气、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发烟硫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2H2S+3O2=点燃=2H2O+2SO2(O2过量)2H2S+O2=点燃=2H2O+2S(O2不足)现场应急监测方法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硫化氢库仑检测仪、硫化氢气敏电极检测仪; ②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醋酸铅检测管法、醋酸铅指示纸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气体速测管实验室监测方法监测方法来源类别气相色谱法GB/T14678-93空气碘量法GB/-1998天然气亚甲蓝法GB/-1998天然气亚***蓝分光光度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世平编空气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10毫克/立方米硫化氢测定器中国(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一次值) 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毫克/立方米):;~;~ 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21kg/h编辑本段应急处理处置方法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或使其通过三***化铁水溶液,管路装止回装置以防溶液吸回。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