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土楼神韵.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楼神韵.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3/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楼神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土楼神韵-建筑论文土楼神韵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文/葛梦瑶土木结合、外闭内敞、规模宏大、造型优美、品类多样、就地取材、构思精巧、聚族而居等是土楼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独特的建设形式、高超的工程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众多家庭聚族而居于一楼的均等居住形式,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建筑,可谓天下一绝。福建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具有防御性强、坚固、节约的特点。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楼,实际上又是一个个坚固森严的壁垒,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内涵。它的外墙厚1-2米,一二层不开窗,只要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夯土而成如此高大、宛如城池的建筑,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之久,仍然坚实不败,这些渗透在建筑中的施工技巧无不体现人类的智慧与创新。福建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土楼建筑技术部分决定于它的中原传承,部分取决于它的新的环境因素,是一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高超的夯土墙造楼技术。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土楼建造一般就地选材,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一定比例的“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以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还要把生土与黏土敲碎调匀,反复翻锄,以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形成熟土,这样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在某些土楼用料中还掺入红糖水和糯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其次,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经验掌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不仅如此,因为土墙高度大,又有相当的厚度,由于自重和上部荷载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