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外国文学史·后现代主义
黑色幽默与《第二十二条军规》
新小说,“垮掉的一代”
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米兰·昆德拉
后现代主义(下)
:
“世界没意义也不荒谬,只是存在着”
“二十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作。”
——阿兰·罗伯-格里耶
法国新小说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
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法国新小说
新小说派”的基本观点认为,20世纪以来小说艺术已处于严重的停滞状态,其根源在于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墨守过时的创作方法。因此,他们主张摒弃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方法,从情节、人物、主题、时间顺序等方面进行改革。新小说派同时认为传统现实小说中惯用的语言也必须彻底改革,因为这些语言由于长期重复使用已变为“陈套”或“僵化”,失去了表达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生活的能力。
法国新小说
罗伯-格里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53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橡皮》
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对比“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
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
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垮掉的一代”
·凯鲁亚克(1922—1969)《在路上》;
写作《在路上》时,克鲁亚克速度非常快。他没有使用普通的打印纸,而是使用成卷的电报用纸,是因为他不想因为常常换纸而被迫中断自己的思路。克鲁亚克的座右铭是:“最原初的想法就是最好的想法”,他坚持绝不修改已经写完的文稿。然而后世有些评论家却认为克鲁亚克本人并没有严格的遵守这个戒条。
“垮掉的一代”
·金斯堡(1926—1997《嚎叫》
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1926-1997)可能是二战后最著名的美国诗人。他凭着引起争议的诗集《嚎叫》(1956)年进入公众视野。
《嚎叫》曾被旧金山警方以“淫秽”罪名控告,经文学界出面辩护,警方败诉。诗集售出3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