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印神猴对比供参习.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印神猴对比供参习.doc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9/3/12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印神猴对比供参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孙悟空形象由来及哈努曼对其影响一、孙悟空形象的由来第一,石生人神话和吴承恩的经历。石生人神话作为中国神话的重要母题,不仅普遍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的口耳相传,而且在许多典籍文献中也时见记载。石头生人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观念,其本质体现为石头是具有生殖力的,因而石头是母体的意象连绵不绝,始终在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淮河流域,石头作为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原物及其神话十分丰富,隐藏着十分丰富而神秘的文化象征密码。因此,石生人神话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之中,在大禹文化的发源地淮河流域,石生人神话却是表现得尤为突出。淮河流域许多早期的英雄人物或曰神话人物都有出身于石头的记载,这对小说中孙悟空形象的影响不容忽视,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淮南子》中详细地记述了石中生人的故事:“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众多神话传说中夏族人始祖禹、启均生于石头,与石生人文化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联系《西游记》中石猴“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与“石破北方而启生”的情形何其相似。这既是女娲五色石补天神话的延续,更是对此传说的深化与发展……石头已经走向人世间,承载起繁衍人类的重任,直接进入人类生活。在原始神话思维中,石头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和实体化,可以诞化生命。在原始人类的观念中,这些由石而生的人物都具有一些异于常人之处,有着不同于凡人的品质和能力。在淮河流域广泛流传着大禹、启出生与石头相联系的传说,而生活于淮河流域的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自然对于古代神话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十分熟悉。同时,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加深了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青年时期儒家传统思想的内化和成年后落拓不遇的人生经历,使得吴承恩更加渴望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呼唤一个英雄辈出、人尽其才的时代到来。《二郎搜山图歌》表达的正是壮志未酬的郁闷和对斩妖除魔实现社会升平的英雄的热切期望。吴承恩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中呈现出来的五光十色的神的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对他有着重要影响。作者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石猴)的母体——仙石,它产于花果山,是绝对自由的大自然;而孕育了孙悟空的石头也是未和任何动物或人发生血缘关系的自然物,纯粹的“乃天地精华所生”。因此,在孙悟空诞生于天地间之处,被赋予非凡的品质,与远古传说中石生人的意象无缝对接,他的自然属性里天生便具备了神异的色彩,至于在接下来发生的龙宫借宝、学道闹地府、大闹天宫中他具备非凡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石头本身具有坚硬顽强的自然属性,可以说,孙悟空身上寄寓着作者的某些理想和信念,吴承恩在《二郎搜山图歌并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既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那么,吴承恩把这种愿望寄托在小说中人物形象上,也未尝不可,“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如上所言,孙悟空是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的一块灵石所化的“天地之心”其“石”性特征在小说中得到十足的体现。《西游记》第七回中,孙悟空遭众天兵“刀砍斧剁,枪刺剑刳”,毫发无损,“以雷屑钉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