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能治胃病及疑难病的佛塔之一--藏娘佛塔
经典摘要----这座佛塔建于1030年,是**佛教后弘期建造的第一作佛塔,而且是标准藏传佛教佛塔的实物样本,被后世认为是藏传佛教佛塔之精华,与尼泊尔的巴耶塔、**的白居塔(也说印度的金刚塔)共称著名三座藏传佛塔。他那藏有诸多佛教所依珍品,塔前的碑文则记录了见拜此塔的无量功德。
佛塔中藏有弥底大师从印度带来的释迦牟尼舍利,因此佛塔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许多佛教信徒从藏区各地不辞路途遥远前往藏娘朝拜、游览。朝拜藏娘佛塔可以治愈胃病,尤其溃疡等疾病
藏娘佛塔(又名“佐娘佛塔”)藏语全称为“藏娘切旦巴吉伦波”,其意为“藏娘佛塔旺伟自成”,位于距青海省玉树州府结古镇80公里的通**南岸藏娘村。始建于是1030年,由印度尊者弥底设计,并主持修建,与尼泊尔的巴耶塔、**的白居塔(印度的金刚座塔)共称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座佛塔。 
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为“藏娘佛塔·盛德山”,藏传佛教界公认藏娘佛塔是藏传佛教佛塔的精华。 
藏娘佛塔为土、石、木结构的藏传佛教佛塔,坐西朝东。塔心上下部有预留的暗室和“地宫”,其余为实心,据说暗室内藏有被称为圣物的七色沙。独特的土、石、木结构,内壁画回廊、暗室、暗道、地宫及进入这些部位的通道设计是藏娘佛塔最为突出的建筑特征。
佛塔高40余米,周长200米。藏娘佛塔的塔形集印度**的特点和藏族古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塔身独特,雄伟壮观,古泽恢弘整个佛塔造形按照佛教关于世界形成的结构原理和佛教对宇宙学说的解释而建造,具有深刻的佛教文化内涵及寓意。藏娘佛塔的修建,标志着藏传佛教在康区“后弘期”的开始。
在藏娘讲经传艺的日子里,弥德大师开始在这座苯波寺院的遗址上建造佛塔。研究者认为,这座佛塔建于1030年,是**佛教后弘期建造的第一作佛塔,而且是标准藏传佛教佛塔的实物样本,被后世认为是藏传佛教佛塔之精华,与尼泊尔的巴耶塔、**的白居塔(也说印度的金刚塔)共称著名三座藏传佛塔。他那藏有诸多佛教所依珍品,塔前的碑文则记录了见拜此塔的无量功德。弥德大师
500年转世一次的特殊转世制度,也由此开始。据说,当年弥德大师离开藏娘是,就预言500年后将有转世,并继续完成塔顶的修复。
1430年,弥德嘉纳大师二世嘎然江巴·贡嗄意西(1398-1470),着手修复藏娘塔顶,并将位于藏娘周围的三座苯教寺院(仁真敖赛寺、巴庆班觉寺、巴格大宗寺)合而为一,在藏娘塔脚下创建了桑周寺。后来桑周寺改奉萨迦派,但独特的佛教艺术传统从来没有断层。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的建筑有其明显特点,藏娘佛塔为土、石、木结构的藏传佛教佛塔,坐西朝东。塔心上下部有预留的暗室和“地宫”,其余为实心,据说暗室内藏有被称为圣物的七色沙。独特的土、石、木结构,内壁画回廊、暗室、暗道、地宫及进入这些部位的通道设计是藏娘佛塔最为突出的建筑特征。
藏娘佛塔藏有诸多佛教所依珍品,塔前的碑文则记录了见拜此塔的无量功德。弥德大师500年转世一次的特殊转世制度,也由此开始。据说,当年弥德大师离开藏娘塔,就预言500年后将有转世,并继续完成塔顶的修复。藏娘佛塔的兴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大藏经、丹珠尔》、《青史》、《红史》等多部藏、汉史籍中都有该塔的记述。在藏区具有较大的影响。佛塔中藏有弥底大师从印度带来的释迦牟尼舍利,因此佛塔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