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蜀国灭亡原因分析哲学上讲,物质发生变化,首先是质变,然后才是量变。而质变又缘于事物内部诸因素的长期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蜀国的灭亡,首先是其内部政治、军事等诸因素恶性循环发展的结果。一、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2)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3)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4)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5)挑起了违反隆中决策的吴蜀夷陵之战。可是,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却又以蜀国的惨败而告终。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让蜀国7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也因羞愤致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这次军事上的惨败,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让蜀国从此病入膏盲,为它的灭亡奠定了基础。难怪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必将兵败时,仰天长叹:“汉朝气数休矣!”(6)本就国力薄弱的蜀国,在遭受荆州、夷陵两次军事惨败之后,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疗下,对内约束百官、修明法制、齐和人心;对外派遣使者,与东吴释怨归好,迅速瓦解魏、吴联盟,减轻了来自境外的威胁,又经“五月渡沪,深入不毛”,(7)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蜀国又曾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傲,财盈府库。”(8)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战。第一次北伐,声势十分浩大。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叛魏归蜀,一时之间,关中震动,慌得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但是,在即将乘胜前进时,诸葛亮却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9)的马谡。结果,被魏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并失去了北伐进军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与其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让蜀国大伤元气的话,那么,街亭之失对于国力刚有所恢复的蜀国来说则是致命的一击,它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一点成绩瞬间化为乌有。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曾跌足长叹:“大事去矣!”(10)因为,他知道,这对国力贫弱的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说,街亭之战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哀乐!二、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失去荆州以后,蜀国的面积大大缩小,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军事行动的惨败,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