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赵家堡,南宋皇最后的堡垒.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赵家堡,南宋皇最后的堡垒.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9/4/20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赵家堡,南宋皇最后的堡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赵家堡,南宋皇族最后的堡垒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下,安卧着一座叫“赵家堡”的古老城池。堡内的村民姓赵,但畲族中并没有这个姓氏。查阅世代相传的家谱,方知赵家堡人竟是逃亡至此的南宋皇族后裔。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硕高山下,安卧着一座叫“赵家堡”的古老城池。堡内的村民姓赵,但畲族中并没有这个姓氏。查阅世代相传的家谱,方知赵家堡人竟是逃亡至此的南宋皇族后裔。来到赵家堡的游客须从写着“东方钜障”的城门进入,这里原是赵家堡的东门,是明代抵御倭寇的东方屏障,如今成为开门揖客的正门。明代万历年间,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这座古堡正是为了防范这些来自东方的海盗而建的。跨入东门,迎面是几排低矮的闽南古厝,墙壁粉刷一新,唯有残破的瓦片诉说着远去的岁月。堡内的村民生活如常,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受到惊扰。如果不是背后古老斑驳的城墙提醒,很容易让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闽南村庄。一条石板路将我们引向了另一道城墙,城墙围住的就是赵家堡的内城。在内城的中心是堡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一座名为“完璧楼”的方形石基土楼,它像一个戴斗笠的巨型魔方,在内外两重城墙的护卫之下,显得更为牢不可破。如此重重设防的一座堡垒并非由当地占人口多数的畲族营建,而是出自赵氏。想来也并不奇怪,作为亡了国的南宋皇族后裔,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安全感。赵氏族人如何流亡到此,对于他们来说,永远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1279年,广东崖山之战,南宋军队被元兵击溃,丞相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罱投海殉国。幸运的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率16艘船夺港北逃,于浦西登陆,为防不测,改赵姓为黄姓,并在当地隐居了下来。明洪武年间,赵若和之孙黄惠官被告发与同姓通婚。依《大明律》,同姓通婚者有悖伦理,“杖六十,判离异”。迫于无奈,黄惠官的哥哥黄文官只好将藏匿几代的《赵氏家谱》呈上公堂,道出改姓实情。因为关涉重大,审理此案的官员将情况上报朝廷。此时大明江山已固,隔了一个朝代的前朝王孙又能掀起什么波澜?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一挥,恩准赵氏后人恢复原姓,并对赵氏族人妥善安置。当年赵若和流落至漳浦海边,为了防范元兵的追剿,同时也为了抵御渐渐兴起的倭寇,他在湖西镇硕高山下,建起了一座方形的土楼,即“完璧楼”。到了明万历年间,自然已经不用再提防北方的蒙古兵了,但倭患却更为猖獗,于是赵若和的第十世孙赵范在原来的旧址上又重修完璧楼,并且填石筑城,与其子赵义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建成了这样一座赵家族人栖居的城堡。完璧楼的大门上嵌着青石匾,阴刻“完璧楼”三个行书大字。苟全性命的南宋遗族只能以文字游戏寄托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完璧归赵”。据向导介绍,这几个字的书写方式奇特,吐露着营建者欲语还休的心迹: “璧”字本是上下结构,却被写成了左右结构,左边的“届”像一个房子,“玉”又少了一点,成了个“王”字,隐喻皇族后裔偏居一方;右边被拉长的“辛”,则象征赵若和在漳浦开创家业之艰难。而“楼”字右边的“米”连笔写得像个“宋”字,又和下面的“女”字连成一个“安”字,有“宋安”之意。走进完璧楼,在楼体中央有一个深陷的天井,在通往天井的石阶旁凿有一条通往城外的暗道,平时用于排水,战时则可以通过暗道潜出城外。楼体四壁均开有内大外小的射孔,可以观察敌情或者向外射击。这些防御性构造表明完璧楼并非用于日常的居住,而是战时防御倭寇的堡垒。明崇祯初年,近千名倭寇来犯,赵范、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