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1,学佛的基础就是学佛做人学佛的基础就是学佛做人                                                                                      (一)学佛的基础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教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觉悟和觉醒的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而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不自高不傲慢。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做觉悟的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落实实践,学一点,做一点,做到多少就受益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方便别人的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法的教诲和落实,以佛为榜样,以佛法的标准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二)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去除贪嗔痴。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算是修行。但我们要想一想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变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恶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觉悟、慈悲、智慧的果实呢,还是结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自高。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觉悟、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