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5/4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费县地名文化内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费县”语源简析 “费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 其标准读音为“Fèi Xiàn”。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理实体),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01′~35°33′,东经117°36′~118°18′。东邻临沂市兰山区,东北连沂南县,西接平邑县,西南与枣庄市毗邻,南邻苍山县,北隔蒙山与蒙阴县接壤。,,。。县人民政府驻地费城,在省会济南东南方向228公里处。为临沂市辖县。费县历史悠久。据《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邑。……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即汉费县。”也就是说:春秋时称费邑,战国时称费国,西汉时称费县。从设置费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费”字的读音,作为古地名,应读“毕”音,原“费”字应为“鄪”,据《辞海》载:“鄪,古邑名亦作费、肸。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古费城遗址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五里,附近村曰东毕城、西毕城,“毕”即“鄪”也。古费城建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从西汉设置县以后,经过几个朝代,一直是县治所在。至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费县治所由鄪城移至古祊城,即今费城,后一度迁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新迁回祊城。从那时起,经过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1300年间,县治未迁徙。二、费县政区沿革简况费县历史悠久。据《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记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邑。……战国时,费盖自为小国,即汉费县。”也就是说:春秋时称费邑,战国时称费国,西汉时称费县。从设置费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关于“费”字的读音,作为古地名,应读“毕”音,原“费”字应为“鄪”,据《辞海》载:“鄪,古邑名亦作费、肸。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古费城遗址在今县城西北二十五里,附近村曰东毕城、西毕城,“毕”即“鄪”也。古费城建于鲁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从西汉设置县以后,经过几个朝代,一直是县治所在。至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费县治所由鄪城移至古祊城,即今费城,后一度迁移阳口山。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新迁回祊城。从那时起,经过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1300年间,县治未迁徙。三、费县地名语词特征费县地处沂蒙山区。中部为河谷地带,%,因而自然村的形成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加之该地移民众多、战乱频繁,使境内地名的形成、演变和词语等具有鲜明的特征。1、以山、水、地形地物命名者多  据不完全统计:以“沟”命名者最多,140个,如王家芝麻沟、张家芝麻沟,号称一溜沟;以“峪”命名89个,如岩峪、梁家峪;以“湾”命名者56个,此湾一般也有沟,但显著特点是依傍山峦,如茅草湾,东依利尖崮;“洼”7个,如洼里。其次是以山岭命名,以“山”命名46个,如皇路山、周家山头。以“岭”命名有63个,如张家岭、糊涂岭。山岭被大水冲刷,形成断崖,以“崖”命名的28个,如许家崖、老君崖、黄泥崖。以“河”命名的17个,如毛家河、石河。与河水有关的以“桥”为名的9个,“泉”11个。2、以战事命名的“寨”16个  费县经过明清两代战事,一是明末农民起义,二是清末农民起义,当时,山头修砦,平川筑圩扎寨,做防御工事,如孙家寨、张家寨、刘家寨。民国年村民有谣:村村立寨,年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