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立足“点”“面”,关注表达形式唐娟红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关注表达方式的运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义如何选材剪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特别要留心教材中的典型表达方式。一、关注“点”,灵活呈现语文教材有许多堪称典范的片段,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引导学生学习、训练。以下是文本中经常会出现的描写范式。 。中高年级的课文中大部分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人物形象刻画自然是学生感悟的重点,除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如何进行人物描述。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是人物个性展示的关键,阅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特点,更要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塑造的方法。 。对于一些场面、事件、人物,在寥寥数百至数千字的文章中是不可能阐述得面面俱到的,这就要注意点面结合。这里所讲的点与面也是文章详略得当的一种呈现方式。点面结合、详略有序是学生学习布局谋篇的好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都不是闲笔,它对事情的发展起着铺垫、烘托的作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从环境描写中得到的感受,品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对比描写包括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程度发展结果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往往令记叙文中的景物、事件中的人物灵动而有活力,从正反不同角度让事物的特征更为凸显。二、留心“面”,适度迁移一篇好文章就好比一幢雄伟的建筑物,其框架结构尤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有机渗透谋篇布局的技巧,关注文本中的起承转合,让教学的整体彰显灵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不主张向学生灌输阅读方面的术语,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关注文本表达形式。如果认真钻研教材,就会发现几种比较常见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框架。 。这样的结构经常出现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以总起一分述一总结的框架展现景物的特点。但有时也能用于一人多事一品质的写人文章。 。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采用这种形式,按照事情的发展进程记叙整件事情的过程,通常以“起因、经过、结果”理出文章的线索。 。这种记叙方式通常出现在游记中,通过“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些记叙文也会按照地点转移来推动事件的发展。 。通常出现在描写植物的散文或说明文中,结合时间变化凸显植物生长的过程和特性。记叙文中也经常会出现以时间为推移的文章。三、力求“融”,合理穿插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文章在点与面的表达方式上呈现了不同形式的多重组合,有的是通篇文章一种结构,有的则是几种表达形式多次穿插。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整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成文,在具体介绍小兴安岭迷人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的七个自然段中采用时间顺序来贯穿春夏秋冬的景观,而每一个季节的描写又都结合了优美的景和快乐的动物。这些有鲜明特色的表达方式是学生由读到写的有效资源,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就具有迁移意识。解读文本需要品词析句,精雕细琢,但是教师要重视对重点语段整体结构的阅读把握。我们学校有位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