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立足文本,关注表达.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立足文本,关注表达.doc

上传人:bjy0415 2021/11/30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立足文本,关注表达.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很可惜,这学期没有听过署级和区级的公开课,只能围绕相关的课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这样的: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学习语言是语文学科一项特定的任务,语文学习就是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能力。语文学科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这取决于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学科的目的任务。语言文字的训练说到底就是“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一、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语文课文的解读应该走一个来回——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以此为起点,再回过头来研究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解读文本的语言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适时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二、基于文本的说话训练
概括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很多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不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些教师也认为概括内容难度太高,就把这一重要环节省去。然而,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增加学生语言的运用训练,化静态的语言为动态的语言。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母亲的鼓励》时,在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后,出示投影:
文章写了一位母亲( ),儿子( ),最终( )。(提示: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括。)
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提炼概括课文的内容,以此加深理解,并获得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
又如:教学《半截蜡烛》时,在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后,出示投影:
当 时,伯诺德夫人 (怎么做), (结果怎样) 。
当 时,大儿子杰克 (怎么做), (结果怎样) 。
当 时,小女儿杰奎琳 (怎么做), (结果怎样) 。
让学生借助提示,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此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立足文本的诵读感悟
新课标,注重积累,语文学习也应该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学习使用语言。但是,语文课不能抛开文本漫无目的地积累,而应以教材为依托。有位专家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中的咬文嚼字是不能丢掉的,通过“咬”和“嚼”,才能品出词句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请看《母亲的鼓励》的案例:
师:也许这样的成功来得太不容易,因而,当儿子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边哭边说了这样一段话——(齐读)“妈妈,我知道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