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长时段理论与传统文化的隐形之手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制约性将年鉴学派发扬光大,使其成为当时法国史学界学术中心的是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布罗代尔提出了崭新的历史时间假说,就像秒针、分针和时针一样,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是布罗代尔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历史学科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之所以不同,即在于史学具有其他社会科学所不太重视的时间概念。历史中的时间就像电波一样,电波有短波、中波和长波,而历史则有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之分。短时段主要指历史上的突发事件或偶发事件,它们是历史进程中的某些浪花或插曲,对总体的历史进程几乎不起作用。虽然我们往往认为历史往往是因为某些重大的偶然性所推动,但事实上,总体的历史进程并不依赖于这些随机的、偶发的事件,没有出现这些随机的、偶发的事件,也一定会出现一些随机的、偶发的事件。中时段是指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结构,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它对历史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时段则是年鉴学派最为重视的理论假说,它是历史时间中最为深层的时段,影响并决定着整个的历史进程。历史是人类生活中形形色色和矛盾的时间体现,它不仅是过去的实在,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研究过去或现在,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社会时间的这种多元性,这是人文科学共同的方法论。长时段假说提醒我们,历史总是会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反映出它的过往的意识与精神之文化存在,这是由于历史往往取决于长时段历程所积淀的文化与精神的巨大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观念、思想与精神。同样,在教育中,虽然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持续推进,但我们还是发现诸多固有的观念与意识仍然在起着一定的作用,甚至作为影响教育改革的反作用力而牵制着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分析当前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必须从长时段理论来认识与分析。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确实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但也要看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仍在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对新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认同。这就是年鉴学派所指称的长时段假说。根据年鉴学派学者的观点,长时段是属于历史时间中那部分最为深层、最为隐蔽,而又最为有力的时间段,它往往以世纪为基本的度量单位,它常常是经年不变,抑或是变化极其缓慢,甚至让人几乎觉察不到时间的改变。众所周知,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家在教育领域往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深层次的长时段的教育理念。例如,地中海文明国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灵成长,如柏拉图所说的,教育非它,乃心灵转向,或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渴望的火焰;中国则十分注重学生的伦理精神的培育,甚至认为学习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拥有仁爱之心,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长时段的时间往往是绵延不绝的,其肇始于古往,流行于当下,波及至未来,并且,绵延的各个部分不是相互分离,而是相互渗透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不知不觉地把我们所数的每一瞬间放在空间的一个点上;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抽象单位才能成总体,但这种传统的时间观割裂了整体。因此,在探讨中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时,要注意到中国历史长河的长时段的深层结构的影响。结构是指社会现实和群众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严密的和相当稳定的关系。对我们历史学家来说,结构无疑是建筑和构架,但更是十分耐久的实在。有些结构因长期存在而成为世代相传、连绵不绝的恒在因素它们左右着历史长河的流速,另有一些结构较快地分化瓦解。但所有的结构全都具有促进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些阻力表现为人及其经济几乎不可超越的限制,可以设想要打破某些地理格局、生物现实、生产率限度和思想局限,这是何等困难之事。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打破了传统史学的线性历史的解释模式,让我们注意到当前教育改革中遭遇的种种困境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的,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改革并非毕其功于一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因一项教育政策或一个教育改革文本就能实现的,它需要需要通过当下的点滴的进步与努力,营造一个又一个短时段的成功,走向中时段的体系之建设,并为最终走向长时段的深层结构的构筑,为形成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打下扎实的基础。二、微观叙事与普罗大众的需求之心中国教育改革的民众制约性造成教育改革理想与现实之困境,是因为我们总是站在精英的立场上来理解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改革与变迁。作为精英的教育理论家和改革家,以及引领时代改革的教育学者们,较少从微观叙事的层面去关注每一个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普罗大众与非精英个体的现实取向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动。大多数教育改革其基本立场往往是注重学者、专家等精英的立场,相对忽视普罗大众的视角。事实上,影响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并不总是取决于精英,而是由普罗大众所决定的。正如李大钊先生在19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