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
一、—绝对成本说—绝对利益论
1、产生背景
15世纪到18世纪末,数百年间长期流行一种经济思想——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思想,又是一种国民经济政策实践。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是:①金银或货币是国家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②对外贸易是增加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增加国家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多卖少买。
2、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原因。
②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和交换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自己的利益。
③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的互利原理可以推广到国与国之间。
3、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并不是象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而是要通过国际分工,发展自由贸易;各国都要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将会使各国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家财富。
4、绝对成本学说简评
①进步意义: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尤其是他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主张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自由贸易,成为英国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工具,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②理论缺陷:其一、假设条件过于苛刻,共有8个前提:世上只有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一国内部有流动性,而在两国之间没有流动性;没有运输成本;没有技术变化;实行物物交换;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单位劳动时间支付的报酬相同)。
其二、单纯从成本低的角度考虑分工会带来利益。
其三、理论本身存在局限性。
。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于1817年出版。
1、比较利益学说的假定前提(与绝对成本学说相同),有8个前提。
2、比较利益学说的内容:
李嘉图由个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
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成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利益学说的评价:
进步意义:其一、该理论为各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
其二、该理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进步作用。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武器,而自由贸易政策又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中居于首位。
理论缺陷:其一、理论成立的假定条件苛刻。
其二、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引起各国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赫克歇尔,出生于瑞典,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大学任助教,3年后,获得博士学位,他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10年后才得到世人的关注。赫克歇尔在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极大地启发了他的学生俄林,俄林的代表作为《地域和国际贸易》,1977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他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