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原电池》教学案例与反思高二化学组邹欢如一、教材分析《原电池》这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金属与酸反应)为基础,从能量转化角度来引出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根据此原电池原理制成的各种电池在现代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来解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重要意义。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构成原电池条件,能正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书写半电极反应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三、设计思路实验引入:两种金属靠在一起放到酸中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开展第一个探究性实验:铜线上气泡是如何形成的?设计实验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实验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具体流程如下:总结布置新问题归纳要点板书呈现指导实验实验引题设置悬念教师应用评价创新方案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自主思维设计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学生四、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流计,铜片、铁片、锌片、碳棒、干电池、稀硫酸、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导线、烧杯、塑料棒、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制作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放映设备)五、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及教学反馈(一)引入【讲述】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各种电池。大到宇宙火箭、人造卫星,小到照相机、手机,都要用到各种各样的电池。观察、聆听,认识学习本节知识的重要性。联系实际,激发学习需要。【投影实验】1、两种金属锌、铜单独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2、金属锌、铜靠在一起与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铜表面无气泡,锌表面有气泡。Zn+H2SO4=ZnSO4+H2锌失电子传递给氢离子。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能量变成热能,有放热现象。铜表面有气泡,锌表面无气泡。复习已学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形成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二)提出问题与假设【设疑】铜线上气泡成分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问:通过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分析,我们知道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转移的电子在导线中做定向移动,产生可以利用的电能?如果可能,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如何证明化学能已经转变成了电能。(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出现疑问,试着解决。可能是氢气,H+得到电子产生H2,该电子哪里来?(Zn转到Cu上)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阅读课本,讨论思考,提出设计方案。(三)实验探究根据提供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开始操作,仔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