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武当山社会实践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1,38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武当山社会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5/19 文件大小:1.3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武当山社会实践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武当山地区古建筑“养生太极殿,问道武当山”,道家圣地武当山位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南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一大流派。武当山作为道家圣地早已名声在外,金庸武侠小说有关武当派的描写更是为它添上了一丝神秘色彩,带着的敬仰与好奇,我们社会实践小组一行在期末考试结束就匆匆赶往武当山,由于天色已晚,我们一行人在当地同学陈迪颖和家人的热情招待下吃完晚饭后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参观武当山地区的武馆,采访武馆的道长,对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为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华宗教的传承感到担忧。休息一晚,次日在来到了武当山景区。大门由白色石料制成,石柱基座的雕塑和顶部的纹路颇具神秘河古朴的色彩,武当山三个大字苍劲挺拔,吞吐着名山的气魄。进入景区,山脚下密布的各种仿古建筑里,由本地商人经营的武当宝剑,香炉等道教文化用品,一片热闹的景象。经过玄岳门,遇真宫,元和宫等景点,我们正式买票进入武当山景区。武当山一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15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造,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庄严,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围,从山脚到山顶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铺成70公里长的神道,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建筑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终十分关心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建设,小到设计图纸审批,建筑预料处理,事无巨细。同时朱棣再三叮嘱要顺其自然,对山体不要有分毫修动,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武当山建筑充分利用山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邃,将每个宫观都修建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辉印,宛如一幅天然图画。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武当山兴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武当山古建筑群形成以八宫两观为主体的庞大规模。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规模极其庞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太和宫、紫霄宫、南岩宫、复真观、“治世玄岳”牌坊等。进入景区便有武当山旅游大巴等候,我们直奔太和宫。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包括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作为道教著名宫观,太和宫建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五百一十间;现仅存正殿、朝拜殿、钟鼓楼、铜殿等。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宝莲,故名“小莲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并嵌有李宗仁游武当山之题诗碑刻,岩顶崇台之上置有铜殿一座,,,,铸造于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巅,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移置于此,故名“转运殿”、“转展殿”。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经堂。该宫整个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楼堂依山傍岩,结构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峦迭嶂,起伏连绵,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