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汉学刊年第期政法研究
协商政治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性战略选择
徐春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化对民主政治提出更为本质的利益要求和
参与要求的形式下民主政治的程序设计应逐渐提上日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及中共领导体
制的内在规定性统一战线理论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思想和制度传承以及中国传统
“和”、“合”、“中”政治文化在传习过程中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产生的持久影响等多种因素为现
阶段进一步将传统的政治协商制度向更完善的协商性民主发展奠定了政治、社会和文化基础也决
定了以公共协商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协商性民主而非竞争性民主可能成为当今中国多元社会中民
主政治发展的主导性战略选择。发展协商政治把商议性民主镶嵌入开明的权威政治框架内部不仅
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关键字】协商政治政治协商协商性民主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更为本质的利益要求和参与要求民主政
在世纪初确立的国家目标。中国是民主的后发治建设就必须从价值确立、制度建设扩大到程序
展国家中国的现实国情包括政治文化传统、公设计。基于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可以将民主政治
民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政治所处发展阶段等发面的分为竞争性民主、非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中
独特性决定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从发展目标国民主政治本身的价值取向和制度架构决定了中
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应该选择协商性民主。
“基于民主程序的协商性价值偏好和由此产一、社会结构的多元分化增强了协商性民主
生的协商性运作程序、我国现行政治形态制度体的社会基础和体制资源
系运作及其发展的民主政治就是协商政治。”①协改革开放多年来中国社会开始分化正
商政治是当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崭新范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
式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协商政治广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
地存在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和政治系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社会利益结构也随之
统的运行过程之中。政治协商包含着协商政治的分化、重组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多元
基本精神与原则但建立协商政治不是政治协商利益主体的出现必然产生各种利益诉求使政
制度的丰富和发展而是要使协商成为中国民主治参与热情高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社会高
政治运行的基本价值偏好和行为方式。随着改革度一体化的传统政治架构开始松动旧有的单一
开放的不断进展社会多元结构分化对民主政治利益分配方式逐渐为多元的分配机制所替代
总第期
政法研究武汉学刊年第期
“单位体制”下的利益和人身依附关系逐步解体芽而计划体制下国家对社会实行的调控影响了
社会利益出现分化民众的利益诉求日渐多元社会公共空间公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
公民的私有财产逐渐增多新兴利益群体与既得的抑制和弱化导致民众的自主性和政治参与意
利益群体间的竞争关系日益明显新兴利益群体识的缺失和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及自觉性
间的利益竞争也客观存在利益分化使人们逐渐较低使得自愿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所占比
变成只有自主性、独立性的人格主体按照法律例不高。从现实的情况看我国的竞争性民主政治
规定公民可以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