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目标:了解美术欣赏的基本思路,培养从多层面、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意识;突破思维定势和惯常的欣赏态度,学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欣赏美术作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美术欣赏的四种基本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共设置了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的主要目标都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两个活动都是针对《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的。《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通过这件作品开展活动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不会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的基本思路;其次,对这件艺术史上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的评述也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培养他们以一种研究的态度来对待学习。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这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第一个活动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从教材谈到的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入手,有目的地从不同侧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比如在感悟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这件作品有一个大致的观察,例如蒙娜丽莎脸上露出了淡淡的微笑,神态安详、动人等等。在形式鉴赏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色彩,明暗关系(明暗渐隐法,或称“晕涂法”、“薄雾法”)、构图方式(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姿态(坐姿,双手交叠在腹部),背景的空间效果(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等等。还有达·芬奇是如何通过形象的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而社会学鉴赏,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第二单元第3课《心灵的慰藉》与第4课《人间生活》来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从而认识到这件划时代的作品是如何打破了中世纪呆板的人物形象的。此外,达·芬奇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手法,较为准确地记录了当时一位商人妻子的形象,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说蒙娜丽莎将眉毛剃掉了,而且额头的头发也被剃掉了一部分,显得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这些都是当时妇女中比较流行的装扮。此外,达·芬奇为什么要花四年的时间来表现这个普通的妇女?他表达了一种什么观念?这件作品为什么获得了广泛的承认?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前两种鉴赏方式所获得的信息来解答。最后,在比较式鉴赏方面,可以与教材中所列举的波提切利的作品相比较,结合“思考与交流”来完成。或者选一些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的肖像画来进行比较。第二个活动主要侧重于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来理解作品。可以建议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比如从形式角度研究达·芬奇所运用的绘画技法、色彩效果、构图特点、坐姿等等,因为这些因素都是达·芬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