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堂侄晓星(小说) 康玉琨 1 2005年底,一个周六晚上,堂侄康晓星来到我家。他一进门就急急忙忙地说:“叔:我又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帮我参谋参谋。”我还没搭话,康晓星就一屁股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边自己倒茶喝,边向我描述他面临的抉择:“小学同学康开得在老家松溪村办了个养殖场,主要在山上放养牛羊和鸡鸭,今年以来已经赚了三四万,明年想扩大规模,却缺少信得过的人手,就邀我合伙,回家与他一起干一番事业。可我有些舍不得邮递员这个职位,哪怕目前还是个临时的。你说怎么办?”怎么办呢?我想起了1999年邮政、电信两个行业分营的事。那时,康晓星也面临抉择:是留在邮政当邮递员,还是去电信“工单班”当业务员。按我的意见,应该去电信,因为电信未来的效益肯定会更好。可是康晓星却不无自得地说:“电信坐的是‘冷板凳’,而邮递员虽然走的是‘风雨路’,面对的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收获的是一声声温暖的‘谢谢’,称得上是人生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我还是干我的邮递员吧。”想起往事,我就淡淡地说:“前途的事,应该你自己考虑,凡事三思而后行。”康晓星接话说:“面对养殖场的‘钱’途,我真的有些蠢蠢欲动了。不过,要说‘喜欢’的话,我似乎更喜欢干邮递员。”顿了顿,康晓星终于下定决心说:“叔:你是我的长辈,见多识广。再说,这个职位当初是你帮我谋来的差事。你就帮我决定吧,这次。”我犹豫了片刻,说:“既如此,那你就脚踏实地,继续走你的‘风雨路’吧。金钱并不代表一切,‘喜欢’更有动力。” 2 1994年8月份,我借调到莲湖山矿务局宣传科工作。由于业务关系,与当地下洋镇邮电支局的局长逐渐熟悉起来。第二年,刚好下洋邮电支局要招两名临时工,担任邮递员,我就帮在松溪村老家务农的堂侄康晓星谋到了这个差使。那一年,他刚好19岁。康晓星主要负责莲湖山矿务局四个矿井及其附近成规模的小煤窑的邮件递送工作,重点是报纸、信件和杂志。送给单位的比较好办,最远的数莲湖岩矿,距离下洋邮局28公里,虽说公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不过,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骑着摩托车,跑在这样的路上,感觉还是很惬意的,简直就像在跳“迪斯科”。麻烦的是送给小煤窑工人的邮件,有的路摩托车走不了,必须徒步送达。康晓星的前任也是个临时工,他因此发明了“邮路延伸费”,说白了就是找客户多收点钱,放入自己的腰包。但时间一长,前任觉得这样做吃力不讨好,没什么前途,就辞职不干了。康晓星一到,首先就取消了“邮路延伸费”,并尽可能快地把邮件送到每一个客户手中。此举赢得了小煤窑工人的赞赏,他们亲切地喊康晓星“小康”,对“小康”嘘寒问暖、端茶送水,甚至硬塞给他自家的特产什么的。康晓星对客户送的东西从来都是拒收的,他认为邮局所付的工资已经给了自己应得的报酬。自己除了保证邮件及时送达外,还必须保护好邮件,让它完好无损,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有一次送信途中,遇到了大暴雨,矿区的公路有一段煤泥又深又厚,摩托车深陷其中,熄火了。为不让邮件淋湿,他干脆脱下雨衣,盖住邮包。然后,费力地推着摩托车,一步一步往前挪动着。恰巧,一个路过的工人看到了,便主动上前帮忙,最终脱离了煤泥区,设法发动摩托车,继续前行。工作的时间一长,这种事情就经常碰上。有一次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康晓星事后向我讲述经过的时候还有些后怕:那一天,艳阳高照,他一如往常,骑着摩托车前往莲湖岩矿送邮件。走到临近矿区的一个拐弯处,一辆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