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证治初探.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证治初探.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4/1/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证治初探.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证治初探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辨证论治;病因病机
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ARAS)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它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而又缓慢的过程,对其早期干预治疗以防止和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ARAS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即使介入治疗也不能解决主要临床问题。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AS)方面所取得的疗效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认可,但笔者通过系统检索只发现2篇涉及ARAS领域的中医研究文献[1-2],可见其相关中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跟从导师饶向荣临证过程中,总结了导师对ARAS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导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脾肾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发生的主要内因
ARAS患者往往饮食不节,嗜好肥甘厚味。《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甘性缓,缓则脾气滞,脾气匮乏,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导致气机升降失司,阳用不宣,阴霾四布,湿浊厥逆;脾主升清降浊失常,导致脂浊入脉中成痰浊,壅阻血脉,滞而为瘀,痰瘀阻滞血脉,遂成AS。《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甘,心气喘满。”故见ARAS患者常伴心衰、突发肺水肿等情况。肾为先天之本,秉赋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或年老体衰均可导致肾精亏虚。人到中年,肾元渐亏,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血脉失于温煦,痰湿内聚,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血脉失养;或虚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血脉,发为ARAS。肾主元气,而元气为一身诸气之根本,《医林改错》云: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气虚无力驱邪外出,形成瘀血,可导致ARAS的缓慢进展。
痰湿、瘀血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产物
《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人到中年,气血渐虚,阴气自半。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不畅,脉道不利,血脉失养,血液瘀滞;又阴虚虚火灼津,津亏液少,脉道干涩,无力营养血脉,阴虚阳亢,日久阴虚脉枯,引起缺血性肾脏病。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痰瘀同病”,痰浊内生,易阻碍气机,气机不利则瘀血内生。脾阳不足,脾运失健,水谷精微化生异常,精微物质化生不足,津液相对过剩成湿,饮食中的糟粕、杂质混入营血化浊。血水同源,血脉不行,痰湿不能运化,痰凝气滞,痰郁化火,形成湿热、痰热。因此,《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
多虚多瘀是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狭窄的主要病机
气血互根互用,气血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气血失和,不荣经脉,产生经脉瘀阻不通等。ARAS多由眩晕、消渴等失治而来,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靶器官损害,病理变化甚为复杂,特别是有肾损害的患者,随着疾病的进行性发展,肾功能不全的进行性加重,病机变化为虚实夹杂,其病在血脉,根在脏腑。虚为脾肾虚,实为水湿、湿热、湿浊、瘀血,疾病过程中多有“因虚致瘀”和“久病入络”的基本病机。
各种病因引起气虚气滞,血脉凝涩成瘀,湿瘀阻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流注血脉,着而不去,产生水湿、湿热、痰热、湿毒、瘀血等病邪,湿热痰浊瘀血互结,脉络闭阻,痰瘀梗阻,先痰后瘀,痰瘀胶结,血管堵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甚至闭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