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特殊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特殊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docx

上传人:我是开始 2019/6/5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特殊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近年来,随着残疾儿童数量的逐步增长,特殊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数量与层次在同步提升。诸多学者也开始聚焦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心理学类课程是一个主要议题。从目前来看,学者对心理学类课程的设置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建设在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中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特殊教育是指通过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教法、课程以及特别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使用幻灯片、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对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逐步扩大,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逐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多种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2]对于生理有缺陷的儿童来说,生理缺陷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自闭、焦虑、敌对等。王美玲等研究发现,聋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前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3]与此同时,生理正常但由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儿童也逐步增多。卫萍等研究发现,合肥市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倾向及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4]这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目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其教育对象正是这些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要求高师院校特殊专业学生在职前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其从事特殊教育奠定知识基础。 。特殊教育教师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坚实保障和关键。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以及随机应变的实践性知识,还要具备较普通教师更专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维护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特殊儿童家长的各种压力,其工作负荷及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王玲凤研究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状况,,。[5]而由此引发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徐美贞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6];周玉衡、刘晓燕研究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7]因此,提升和维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除了国家采取一定应对策略外,更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提升自身的心理维护能力,具备相应的心理维护知识。心理学类课程是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二、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处于摸索阶段,问题丛生。比如课程体系建设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心理学类课程比较薄弱。心理学类课程作为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除了存在上述共识性问题以外,还有以下一些不足。 、不合理。从特殊教育对象来说,高师院校培养的专职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往往只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而对其他特殊教育专业生应具备的课程知识并未涉及。有学者研究了四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发现这些高校心理学系列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为主[8];有些院校开设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缺乏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此同时,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缺乏合理性。在某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普通心理学异常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教育心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心理学类课程入门级专业课程。因此,普通心理学开设在教育心理学之后,并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开设是不合乎学生专业知识发展规律的。 。当前高师院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9]但对于高师院校特殊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