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再读《给教师的建议》闲来再翻这本书,仍然有一些收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平时的教育依然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读过此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对里面的一条特别震撼:“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呢?”我们教师自己身上一点原因吗?一、如何让孩子们更有效的获取知识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提到:知识一一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还谈到关于获取知识的途径及方法。获取知识是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学生的天职,可是学习的目的仅仅局限于学会知识吗?学生积累的死知识越多就感 到越沉重,成了大脑的负担。如果不教会学生把知识变成本身的技能,进而去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更要使它成为你获取新的知识的手段。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苏霍姆林斯基阐述了他的作法,苏霍姆林斯基将这条原则说成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其他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主动地无意识地将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增长点。在这个“获取”“建构”的过程中,“疑问”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挂钩的交接点上产生了疑问,才能激起它探究的欲望,才会 动用起它过去的知识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这种抽取已有知识来解决疑问的办法,就是获取知识” 。如何使学生产生疑问,又如何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呢?这里 边需要很高的教育技巧,也需要老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学生,更需要深入地思考与钻研,比如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你要明白在课堂上哪些知识应该讲,哪 些不应该,哪些只是点到为止;哪些知识对哪些学生应该详细讲,对哪些学生少讲或者不讲。重要的是要找到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使他们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在自己知识的阶梯上,又迈上一阶。二、呵护孩子的心灵书中提到一个令所有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管哪个年级,那个学校都有后进生的存在,而后进生的转化是许多老师劲力解决的问题。工作 10几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遇到后进生时多是指责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自认为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如何能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