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礼记-学记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礼记-学记读后感.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9/6/2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礼记-学记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礼记-学记偶读有感/** 内容:《》偶读有感,尝试自己理解之。 创建时间:2017-12-15 创建人:Su 备注:书籍内容来源于网络;标点符号有自己的判断修改。*/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wèn),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惑:】谁或者什么人?“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众”指什么人,“民”有指什么人,“君子”又指的谁或者什么人?【网译:】 多思考原则问题,求贤纳士,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关爱弱势群体),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创建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感:】教学(教与学)的终极目标:“化民成俗”,即感化或教化人民说话做事具备(形成)良好的习惯。告诉学习者或者教学者意识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之人应该是指包括你我等任何想要做或已经做这些事人。“众”和“民”应该指全民或大多数人。“君子”指圣贤之人或想要向圣贤看齐的人。注意“学”不单指学习而是教与学,对应下文“学(xiào)学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惑:】 “不知道”中“道”什么意思?“建国君民”,中“君民”什么意思?【网译:】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感:】 此段举例说明教学的重要性。“道”小指上问的“俗”,大指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君民”在此“君”是动词,统治人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网译:】 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感:】 概述教与学的功用和关系。功用指学:知不足,然后自反;教:知困,然后能自强;关系:教学相长。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遂)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述)之。”其此之谓乎。 【惑:】“九年...谓之大成”"夫然后足矣化民易俗...此大学之道也",难道说古时九年大成就是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化民成俗”吗?【网译:】 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一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