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淮南市潘集区实验中学马耀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感情。2、了解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诗歌的风格。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刘禹锡千帆竞发的进取!语文是苏轼千里婵娟的愿景!语文是屈原路漫漫的上下求索!语文是王勃天涯若比邻的挚情!语文是李清照夏日争渡的浪漫!语文是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闲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生活的真谛。二、初读诗文,读出美感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揣摩节奏、体会感情)2、指名同学朗读。(要求:听读诗文,朗读是否准确)3、师生评价朗读。(师提示:读诗要在准确的基础上读出语气。这首诗,应该读的舒缓一些)4、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5、师范读诗文。(要求:听读诗文,把握节奏)6、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听读诗文,体会情感)7、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读出情感)8、全班齐读.(再次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三、细读诗文,读懂诗意1、结合注解,理解重点字词,疏通诗意。2、自行合作,就诗中的词句你问我答。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的大意。四、品读诗文,读出情感1、在人们聚集的地方,为什么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呢?2、车马的喧嚣声是存在的,听不到的关键是什么?3、在古代,什么样的人乘车骑马?4、车马来来往往,它们的喧闹声在这里有没有特定的含义?(指名朗读“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读出:平静的心境。)5、陶渊明不热衷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名利所诱惑。我们学习过他的《五柳先生传》,文中称赞他志趣高尚的关键句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6、诗人的心境其实是与他的生活习惯有关系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在做些什么?(采菊、赏南山美景)他采菊花做什么呢?明确:泡菊花茶、菊花酒等。东晋时代有泡菊花酒的生活习俗,陶渊明本人也喜欢喝酒。品着菊花茶,饮着菊花酒,嗅着菊花香,赏着南山美。7、诗人这种采菊生活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朗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出“悠闲”)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南山”一词,存在两种理解版本:一说是“望南山”,一说是“见南山”,你认为哪个更好?明确:“见”是漫不经心的看,是作者眼神与南山的巧遇,很随意、很洒脱,符合诗人悠然的心情。“望”是眼睛有意的盯着看,是有意识的注视,表现的是诗人特意极目远眺。低头采菊,仰头见山,不经意间,发现了自然的美妙。“见”字能更好地表达诗人闲适心境。师:《饮酒》组诗写于公元417年,此时的陶渊明已经归隐12年了,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田园生活,远离了世俗的喧嚣,远离了官场的争斗,放弃了功名利禄,陶渊明所寻求的正是这样宁静和自在的生活。五、悟读诗文,读出“真意”1、陶渊明的生活真的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悠然”吗?(物质、精神)明确:通过《五柳先生传》可知他归隐后的生活很贫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归园田居(其三)》也写了他艰辛的生活:“晨兴理荒